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和深化的背景下,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中德育教育工作是最为基础的内容,值得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现实教研工作经验,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从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强化学校常规管理和开展主题德育活动三方面出发,系统地分析学校组织和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法和科学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德育教育水平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组织;开展
德育是开展智力教育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价值观念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更是推进、落实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先驱动力。然而,现阶段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德育观念落后、德育方法单一等诸多问题,直接抑制了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发展与提升。针对这种情况,德育教研员应当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使命,直面德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展开深入地探索,寻找科学的方法与策略,最终真正提高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德育能力
德育队伍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智力支持,只有保证德育队伍的高水平、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才能够真正落实德育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工作目标。因此,德育教研员应当重点组织一支包含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任课教师在内的、结构合理、性格气质多元且素质全面的德育队伍,并定期组织和开展德育教育相关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和教学水平,帮助他们开拓德育思路、创新德育内容、优化德育手段,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德育工作。
例如,在很多时候,教师都忽视德育教育的作用,久而久之,教师德育教育的能力开始降低,这时,校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积极构建德育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德育教育的素质与能力。另外,学校还要根据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德育教育的内容,建立符合本校学情的德育教育方法,在培训中,笔者还会从积极拓展教师们的教育思路,革新教师教育理念。这样一来,笔者通过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师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德育能力。
二、强化学校常规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常规管理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所以,德育教研员应当重点抓住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研讨并修改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细则,贯彻并落实学校关于德育教育的各项要求,包括《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基本守则》等等,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并通过德育处、班主任或者学生会来考核、监督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科学地做出德育评价,从而将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意识真正地内化为具体的行为,实现道德素质的提升。
例如,笔者会根据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学生手册来观察校园管理的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笔者可以很好的了解到学校在德育教育的工作重心。同时,我们还需要走进教室,从一线教育过程中观察教师们的教育方法,针对教师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纠正与指导,进而加强教师德育教育能力,再具体的德育教育中,学校要满足教师提出的建议,给予教师成就感。这样,笔者通过强化学校常规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三、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延伸校园文化建设
活动是落实德育理念的载体,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基本形式,能够延伸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体验和认知,使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因此,德育教研员应该积极转变和革新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组织和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从而将道德教育寓于生动活泼、富有特色和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活动之中,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延伸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并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最终达到提升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目的。
例如,为了延伸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发展史建立主题德育活动,让学生们根据校园文化来感受教育的熏陶。具体来说,学校可以持续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活动,注意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开发学生的心智与潜能;还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亲情教育。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们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文化熏陶。这样一来,笔者通过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延伸校园文化建设,达到了提升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目的。
总而言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是推进立德树人工程的直接途径,同时也是落实和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动力。因此,德育研究院以及教研员都必须要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树立科学的德育目标、制定详细的德育工作计划,通过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强化学校常规管理和开展主题德育活动等策略的运用,来全面提升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江涛.关于学校德育管理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77.
[2]闫祥.拓宽德育途径??注重德育实效[J].学周刊,2020(0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