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核心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新意识;利用猜想探索、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关键词:情境调动 猜想激发 想象发展 迁移培养 启迪思考 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核心,启迪灵活多变的直觉思维,培养大胆猜想的求异意识,拓宽思维时空,暴露思维的过程,在实践发展中创新思维,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新意识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大胆、主动地设想、质疑,正如有人说,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性。说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了强烈的探求欲。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如教学圆柱表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电脑出示粉刷工遇到的难题,画面上一位粉刷工人正在粉刷一个柱子,问他该粉刷多大的面积?对于如此的数学概念不必有教师提出,而是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是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利用猜想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猜想是人们在揭示问题实质、探索客观规律、寻找命题结论时,凭借自己的想象,进行估计、推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猜想让学生进行学习、探索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出示几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图形,先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再让学生测量并计算每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最后让学生操作验证,看结论是否正确。这样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结果,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向题的意识以及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新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在一节练习课上,拿出一个大土豆,让学生凭借想象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把土豆煮熟后,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有的说,从大土豆中切出一个l_立方厘米的小土豆,测出重量,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求出大土豆的体积;有的说,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中利用迁移法去培养学生创新
迁移,是指人在一种情境下所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解决新问题等活动中去。许多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共同因素,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关联性。教学时,教师可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类比、联想、迁移,以促进理解,激活思维。
例如,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后,引导他们运用己掌握的个级数的读写方法,自己去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后,通过拼合图形,诱导他们自行迁移到梯形面积的推导中来。这样引导知识迁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中去,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猜想探索新知、创设问题创造学习、展开想象发展创新、利用迁移培养创新,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凌浩.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7(04):228.
[2]温玉霜.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1):168
[3]徐淑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亚太教育,201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