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韦向丽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3期   作者:韦向丽
[导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效教学这一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成为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不竭动力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效教学这一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成为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不竭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教学不仅是学生产生数感的重要保障,还是践行“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主要表现,因此,本文笔者对有效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创设情境;信息技术;课堂问题
        小学是学生初步产生理性思维的重要时期,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以具体形象为主,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常常产生思维的偏差,同时,传统的教育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状况,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实现有效教学,因此,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作为切入点,从“创设生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设置课堂问题”三个方面对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内在情感共鸣是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良好动力,也是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潜在力量,由于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还未成熟,感性事物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感性认知,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关系的密切性,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为高效课堂地构建奠定基础。
        笔者在进行“千克和克”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考虑到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首先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超市蔬菜区图片,由于这一情境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引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共鸣,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再次出示几种有质量标注的商品,请学生读一读净含量标准为多少,学生们发现有的商品标注带有“克”这一字眼,有些商品标注却为千克,伴随着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出本章节的主题:“克和千克”,因此,生活化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行为,调动他们的活跃性,还能使他们对克和千克产生一种感性认识,从而正确地认识质量单位。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维持学习行为的内部机制,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未成熟,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面对抽象的知识很难产生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为有效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它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象化的形式展现出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笔者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并能够运用面积单位量面积,为了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一个教室的全方位图,给学生视觉冲击,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这间教室里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有些学生提出:“黑板是长方形,窗户上的玻璃是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再次展示两张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纸片,比一比哪个更大,进而引申出“面积”这一概念,最后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比较纸片大小,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面积的理解。因此,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够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降低学习压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设置课堂问题,提升探究意识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意识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前提准备,它不仅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深刻体会知识的要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置课堂问题,引导学生伴随着问题的提出,自主展开探索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发展。
        笔者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考虑到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具有一定的认识,首先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并设置课堂问题:“这是一个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类比长方形,再次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提出问题:“每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同学们,你们数一数这个图形是多少平方厘米?”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学生们产生探究意识,并展开学习活动,一段时间后,学生回答:“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随后组织学生运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此,课堂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教育理念,它不仅能够优化课堂教学,还能够使学生各项思维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熟悉的情境中,引发学生自身的内在情感共鸣,同时,把握教材内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教师也应设置课堂问题,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大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19(8):116-116.
        [2]杨艳琴.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7(20):174-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