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微课程实现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分层教学 ——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3期   作者:黄越烯
[导读]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摘要: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就很有必要实行分层教学,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教学”都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理念。本文将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课为例,通过开展真实情境下的课前实验,借助实验所做的微视频,探讨微课程教学手段如何实现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分层教学。
        关键词:微课程  地理实践力 分层次教学
        随着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借助微课从学生个体差异性出发实行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不仅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体现新课改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及界定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根据分层教学定义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①提高层②发展层③跃进层。
二、借助微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应用
        以地理实践力培养为背景,借助课前学生做的实验微视频探讨如何在《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例中进行分层教学。
        1.课前实验
        本节课涉及到的河流地貌实验微视频是根据学生能力不同分为不同层次小组所做的实验:提高层分为两个小组,完成实验1、2,发展层完成实验3,跃进层完成实验4。 
 
2.课堂教学

3.课堂小结
        最后,播放视频展示长江不同河段的地貌,由不同层次学生总结归纳河流在河流发育不同时期形成的地貌,再次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通过这样的总结归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巩固提高层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加强发展层学生对知识变式的灵活运用;实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跃进层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4.课后作业
        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差异,导致课堂所学知识也会有差异,因此需要分层布置作业,布置的作业由易入难,由浅到深,分层递进,否则会打击提高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课后分层作业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择不同类型的题型,从而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发展区”获得最好的发展。
四、小结
        微课程作为新型的教育资源,随着现代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借助微课程实现分层教学,已经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对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起到明显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因材施教”原则,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海峰.分层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168-169
[2]刘微,高超.分层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和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07)
[3]叶回玉,徐晓玲.利用微课程促进地理高效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2):36-37
[4]张雷.微课在分层次教学中的效用[J].科学中国人,2014(8):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