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做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家国情怀;人格教育;魂在价值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被新课标确定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的核心,历史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本文以部编中国历史为例,谈谈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一、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认识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部编七上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引导学生认识:无论民族冲撞(淝水之战)还是民族交往(孝文帝改革)都是民族交融的方式,客观上都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各个民族的界限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背景音乐《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响起,引起学生的共鸣,实现教学立意的同时,家国情怀的素养悄然落地。学好这一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思考民族关系有重要的意义。为七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能正确评价东西方文化。如学习七上第八课《百家争鸣》提出问题:你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对于古代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应努力学习和传承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八上《新文化运动》时,又提出:你怎样看待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然得出:对于东西方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要全面认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决定作用,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八上《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时,引导学生认识毛泽东创造性的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学习抗日战争时,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结束了十年内战,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从全民族利益出发,脱下红军帽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面对蒋介石的鸿门宴——重庆谈判,毛泽东再次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以惊人的胆魄赴重庆谈判,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
四、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七上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时,提出问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经济的发展可以提供哪些历史启迪?”让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七下9课《宋朝经济的发展》一课农业的发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南方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北方开发较早,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而南方地区开发较晚,受到的破坏较小,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自然条件。从而体会到历史与现实价值,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五、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八上近代化的探索中,以梁启超的少年梦、青年梦、中年梦、晚年梦,使学生感悟到个人梦想应建立在国家命运之上,国家命运影响甚至改变个人命运,许多人的个人梦想和努力也会改变国家命运。学习抗日战争时,通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军民不畏强暴、不甘被凌辱的自强团结精神,为民族利益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不屈不挠、英勇抗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认识到国家危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做一个对国家民族社会有用的人。
历史教育的内涵是人格教育,旨在培养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这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探究体验家国情怀的真实情感。正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说,更好的历史教育是“体在史学,根在人格,命在思想,魂在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善勇. 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初探[J]. 教师, 2017, 000(016):64.
【2】彭孟凡, 苟应滢. 基于情感体验的家国情怀素养培养途径探讨[J]. 中学历史教学, 2019, 396(0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