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刘芳云
[导读] 历史学科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标准的教育目标
       刘芳云
       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职教中心
       摘要:历史学科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标准的教育目标。其中“家国情怀”的这一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是教育者值得商榷的问题,本文以《鸦片战争》为例探索如何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引言:历史课标准提出:“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更要培养学生的态度和情感,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的温度。”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要让学生认同并热爱我们的祖国,意识到自己有义务和责任为祖国的美好作出贡献。我们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就更要注重关于历史讲解的策略。
一、要有课堂正能量的引导意识
       家国情怀的培养离不开历史老师通过我们的历史纪实故事作为正向导入,因为高中学生价值观初步形成,容易引导和被感染,一旦教师引导的好,学生的爱国之情就会喷薄而出,形成“家国情怀”。学生就会拥有一个对于国家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家国情怀的培养需要称其积累,需要历史教师长时间的引导和大量历史故事的熏陶。因此,历史教师就不应该放过每一个可以引导学生们“家国情怀‘的机会,这会让学生们终生受益,更是为我们的国家积蓄了坚实可靠的未来。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两节课,这些战争虽然是以中国失败告终,但是在战争中依然还是存在那些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甲午战争的邓世昌等。这些人物的故事慷慨激昂,以此为引,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产生有意义的问题。如教师可以提问:“各种条约,丧权辱国,英雄辈出,难救华夏!这些历史史实说明了什么?”老师率先调动这样慷慨的气氛,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从心底觉察到国家不强大就会受到欺侮,因此应该为祖国奉献,让祖国更强大!
二、要有现代教学技术的有力支撑
       随着现代技术的大力发展,在我们教学已经存在常见的多媒体、ppt、视频播放等。家国情怀是学生们打心底里散发出来的.只有真正的历史事实,才会更有力的带给他们心底的震颤。而现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很好的协助教师做到这一点,历史教师必须将课堂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从而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借助ppt和历史故事视频等,可以播放图片、音乐、影视等,同时刺激学生多个感官。以《抗日战争》这节课为例,历史教师可以通过ppt放映图片,这些图片可以是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或者一些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等,或是通过小视频和影视剧展现日军侵略者的罪行.学生看了图片和视频以后,自然而然对日军侵华产生痛恨,也能够体会到当今和平的来之不易,希望世界永远充满和平,这样就帮助我们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要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国家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老师们要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是如何克服困难,砥砺前行,才一步一步的将国家发展到如今的世界强国,世界大国。通过这些历史的学习,学生们才会对我们国家产生高度认同感,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也好。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这两节课为例,虽然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并不是一马平川,但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直在改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建设越来完善。习近平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提出,要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扬民主政治,学生的内心会由衷地爱着国家和中国共产党。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课为例,无论是       两弹一星,还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都能够体现中国的科技水平快速发展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的水平,历史教师再联系量子通讯试验阶段性成功、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等,通过这些学生们感受的到的科技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在科技领域不再受制于人,相反,我们的技术再为世界提供支持。历史教师要让学生对祖国是充满信心的,是不可阻挡的,他们骄傲,自豪,因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坚韧而又强大的民族,顿时让学生心生澎湃,在这种震撼的氛围中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家国情怀”。
四、要发挥家乡的名人效应
       每个城市或许都有曾经历史上的名人,他们树立起了榜样的作用,名人往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会在想法上和实际作为上受其影响。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名人效应,积极宣传家乡名人的典故,充分挖掘家乡历史名人的爱国情怀和精神品质,让他们成为学生爱国情怀的精神寄托,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节课为例,历史教师要充分挥家乡的名人效应,在课堂教学中讲到张謇创办近代实业和学校,为中国近代经济和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张謇是南通人,历史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名人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通过张春身上的各种脍炙人口的事迹去引导学生,去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张謇为什么创办近代实业?(实业救国)这样,通过家乡的名人事迹激发学生感情,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有利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用名人的爱国主义去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教师可以发挥这些名人效应,让学生知道祖国的强大,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学生会在思想上受感染,行动上有所表现。因为他们以名人为榜样。
       结束语:因此,历史教师应该要勇于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历史科目的课时较少,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但历史教师应减少大量的重复学习,可以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侧重于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而不是以历史成绩为标准,接下来的高考改革就要求学校专门开设历史选修课,可以对评价标准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仁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7,000(093):145-145.
[2]刘梦琴.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2020.
[3]张平,彭桂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2019(15):229-2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