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体验型生态对话"教学课型初探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林青青
[导读] 历史学习是帮助学生了解重要历史文化的基本手段
       林青青
       永嘉县崇德实验学校
       摘要:历史学习是帮助学生了解重要历史文化的基本手段,而初中历史教学有一定的枯燥性,文字资料较多,篇幅较长,让学生难以理解学习。传统的历史教学都是由教师在讲台上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其也注重应试考试,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素质教育大改革的现代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能够促进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本文,根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现代化的教学中的不足点分析,总结了将历史与社会体验行生态对话结合的教学模式,并根据此作出相应的调整策略。这个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倡导学生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中,通过小组交流或师生互动来促进学习质量;课后巩固复习小组探讨。通过全方面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切身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感受历史的多元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探究“体验型生态对话”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期为历史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验型生态对话;教学课型
一、课型概述
1.课型名称:初中历史与社会“体验型生态对话”教学
2.课型特征
(1)对话性
       这样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将对话性的教学特点贯穿到了整个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花心的交流互动,促进历史教学的课题质量。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对话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重视教学过程的培养,在发现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偏差时,及时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尽快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对话,将自己的思维融入到教学对话的内容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对话者的社会经历和人文素养。在课堂上,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互动,拓展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教师的引导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课后,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也要继续讨论探究课堂教学内容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兑换性的主要特征有一下两点:一是学生通过深情的投入教学内容,对话切身体会对话者的感受,也就是说,学生是对话新课堂的主体而教学内容和班级同学是该学生的谈话对象。二是参予对话的同学不仅只是对话还是对话的对象,作为对话的基础学生的生命体验,是情感的寄托;作为对话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是教学情境的主要来源。
(2)体验性
       体验性是体验性课堂的基本特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产生并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个性化体验,是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经验作为动词,是一种手段和方法,是一种实践和反思活动;经验作为名词,是一种结果和效果,是一种心理效应和感觉,在这种活动中产生“情知交融”。本课程的体验主要是对话式的体验,即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对话”获得成功与挫折的情感体验。
3.教学策略及基本环节
“体验型生态对话”课堂模式的具体体验策略是“文本对话”和“课堂对话”,是通过这两种体验策略,使本课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


(1)文本对话策略及教学基本环节
       课文对话教学观是“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在整合课文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不同层次的能力,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地学习经验”。课文对话的原则是“先导后学,先看后做”,也就是引导学生先看,先看后做,有目的地阅读。所采取的具体方法有“目标导引”、“重难点提示”、“学法辅导”、“习题练习”、“探究问题”、“解疑解惑”等,这一策略适用于初中的历史和社会教育。本样式的教学是以产生体验为目标,用学和做的策略来设计教学过程的。根据“信息反馈”原理和“先导后学,先看后做”原则,一般的教学环节为:

学习指导:学习指导环节等目的就是通过前期的教学指导,使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相应难度的课前思考题,使学生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或互联网创业资料丰富认知结构,掌握简单的学习内容。
(2)课堂对话策略及教学基本环节
       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充分地从学生的角度提出研究问题。充分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及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设计需要他们付出一定努力才能获得解决方法的问题,促进他们课前思考预习,但是也不能难度过大,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性。在组织课堂对话时教师要注意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点评,而后再组织对话;在点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点明出来,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去探讨对话。其具体方法有“预习评价”、“生态对话”、“互评互悟”等。这种教学方式是以获取经验为目的,运用沟通与探究的策略设计教学过程。按照“信息反馈”原则和“评价后对话、主题前确定”的原则,教学的一般环节为:

       预习评价: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多种多样,个性迥然不同,要求通过适度、真实、客观的评价,来测评学生的学业成就。方法有:
教师点评:
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通过幻灯片放映出来逐个点评,使学生清楚的知道自身的不足点。
组间互评:花一定课堂时间,组间互阅《预习导引》,并组织互评。试题检测。模拟知识必答、抢答等形式,检验小组的课外预习质量,检验知识目标。允许组内成员帮助(以亲友团形式出现),或求助他组他人。
即时汇报:
由小组派员上台,模拟“新闻发言人”,发布预习后的知识信息。组问组答。组组之间互相PK,比拼知识与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态性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以往的讨论难点,适当性的在课堂中进行回放,加深学生的记忆;可以提升小组针对同一主题的对话进行竞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鼓励学生到课外寻找对话素材扩大他们的认知范围。
       结束语:社会与历史好像是孪生兄弟,他们同生存,共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对话”来突破文本中的难点、化解学生心头的疑点,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思想认识,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1]沈菊秀.初中历史与社会"体验型生态对话"教学课型初探[J].文教资料,2008,000(011):127-129.
[2]李建雷.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成才之路,2008(13):56-57.
[3]肖海平.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学历史体验教学研究[J].教育学报,2007(01):66-75.
[4]王艳艳.初中历史"体验式"教学实践探究[J].环球慈善,2019,000(012):P.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