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与技巧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陈珍
[导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良好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七小学  陈珍 63600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良好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现浅谈以下几点:
        一、提问的“点”
        1、围绕教学“关键点”设问。
        所谓关键点,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如在圆面积计算教学中,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则是教学关键所在。教学中,通过拼割法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我做了如下的设计:1、请大家仔细观察,由圆分割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哪些联系呢?弄清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也就解决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2、通过“连接点”设计问题。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根据与之有关的旧知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只需先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分子和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2、你能想办法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吗? 3、变成了同分母分数,现在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会运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自己学会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
        二、提问的三原则
        1、提问的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是指学生进行自我调控式学习,并在学习中为自己设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小学数学《圆的周长计算》时,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时,提出“黑板上的圆测量能用滚动法吗?”迫使学生不能不另开辟蹊径,想出了“绳测”法。此时,又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成圆,提问:“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教者的这一问便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通过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2、提问的逻辑性原则。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问的合作、探究原则。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所承载的知识,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因此,课堂提问就必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必须本着平等、合作、对话的原则,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他们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法。
        1.提问对象要明确
        课堂提问要尽可能宽广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提问时所选的对象是对所提问题在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能回答或基本能回答的学生,换句话说,问题的难易与答问对象水平应努力追求“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提问要深浅适度。对于重点难点知识,老师一般都设计一些复合型提问,由于它是由多次提问组成,要注意设计好提问的层次序列,这既是由数学严密的逻辑性所决定的,也是学生的认识规律所要求的。
        2.提问语言要精炼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的语言既要顾及数学得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 “看到此题,你想到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好回答。又如“观察这两列数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也难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
        3.提问时机要灵活
        教师在备课时,大都对课堂的提问作了精心设计,甚至连让那个同学回答、学生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所准备,但课堂教学是个师生双方交互式的动态过程,因而在问答过程中出现一些老师在备课时没想到的事情也是常见现象,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学活动。提问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时机。
        4.提问要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的明确的反应。如前所述,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切不可低估其作用。当学生流畅完整的作答时,一句极普通的“很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富有创造时,一句赞许的话也会使之倍感成功的欢乐。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解疑者、组织者,要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