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刘丽娟
[导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了对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培养更多的新式人才,所以对于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也相应的有所提高。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实际操作缺一不可。

重庆市合川太和中学   刘丽娟   401520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了对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培养更多的新式人才,所以对于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也相应的有所提高。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实际操作缺一不可。所以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就需要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相应的改进,结合高中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并针对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合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开展的教学方式。比如思维导图这种可以有效整理和标志理论知识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协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本文将简要探讨一下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的应用,以供有需人士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 高中信息技术  应用
        引言:长期以来,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因为不是高考必考科目,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教育的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重要,所以加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学习效率势在必行。然而过多的理论知识学习,降低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热度,导致学习效果一直没有太大提高。所以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选择思维导图这项应用工具,将课程中的主要知识进行有序化、结构化、可视化的呈现,组成完整的知识构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来帮助学生提高对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关于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这种可以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来的。思维导图可以在各个领域进行应用,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锻炼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利用作图和文字双管齐下,把各级主题的关系和各个知识点用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形成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形象化的知识网络模型,帮助人类大脑进行记忆与思考。教师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将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一一串联起来,理清学科知识脉络,促进学生构建一整套完整的学科概念,形成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思维导图应用的助学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维导图可以调动人类的左右半脑全部活动起来,将左脑主管的数字、文字、逻辑和顺序,还有右脑主管的图像、颜色和想象等,综合联系起来,以可视化的图片表达出来,从而构建出一种网状的思维结构。2、思维导图在课堂上的运用的同时,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交流互动,师生之间互相查漏补缺,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课本知识的探究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运用思维导图,熟悉课程知识网?
        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方式运用其中,借助思维导图将教学内容和知识重点合理布局,详细罗列出来,让学生全面的了解课程纲要和重点,明确学习目标,构建出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框架,理清学习思路,将纷繁复杂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协助学生建立课堂知识的导航和导学;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1】比如在讲授《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第二课时“图片的处理与合成”的内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本课的主要知识内容结构表达出来:这一课主要就是将我们要将图片处理合成的时候“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针对“做什么”我们需要对“需求”加以分析之后再做好规划和设计,然后就选择素材并进行加工,作品完成之后进行发布并给出评价。


在课程的初始时刻,就结合思维导图列出当前课程的知识要点和学习流程,以及本课堂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等,思维导图的绘制将极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借助思维导图,升华课堂笔记?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点多且零散,加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并不会影响到高考成绩,所以学生们更是懈怠于书写大量的课堂笔记。这样时间久了,过多的零散知识点没有及时的组成系统,自然就会慢慢被遗忘,学习效果必然会很不理想。所以课堂上教师不妨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课堂知识点精简准确的绘制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运用联想的方式理清、归纳并分析各个重点之间的联系,助于课堂记忆,自然就会提高我们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比如在讲到“信息与信息技术”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确定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对象与手段的关系。再从信息目录下分析:(1)信息的传播要素,(2)信息的基本特征。然后分别罗列填充详细介绍内容。再从信息技术目录下分析:(1)信息技术的发展,(2)信息技术的应用于影响,(3)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简洁直观的将当堂课程的主要内容归纳罗列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加深理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借助思维导图,提升自学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当中,不仅仅是要将课堂内容讲述给学生听,更要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所以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让学生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的,这就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去探究和操作。在应用了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课堂当中,可以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将被动接受式的课堂方式,改变成为学生主动追随教师思路并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针对性了解,促进和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指定一个任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去积极构建完善相应的步骤和处理重点,从而可以让整个完善过程长久清晰的留存在记忆当中。比如在《信息安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一个任务信息,让学生自主绘制课文的思维导图,点出课文的两个重点内容,再在两个重点内容下分别进行阐述和填充。可以鼓励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制作,并由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并补充,在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让大家充分的了解课文内容,促进大家自学能力的提升。 
        (四)借助思维导图,进行高效课程复习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对于这些繁琐零散的知识点,一定要及时的归纳。总结和复习,才能做到完全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所以,我们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进行我们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复习工作。通过绘制或者观察教师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清晰的对比分析,将之前一些理解不清晰、掌握不彻底的知识点,重新进行梳理和审视,更轻松的进行查漏补缺。在清晰明了的思维导图的辅助下,让学生可以对课本知识一览无遗,将重难点重点攻克,合理的制定复习计划。可以让学生试着在以往的思维导图的基础之上,规划出新的思维导图,或者根据以往的思维导图,反向思维,再发散成各个知识点。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比如课文内容《信息资源的下载》,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将下载方式和方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出来,复习的时候可以通过绘制出来的信息进行重点记忆和实际应用操作,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思维导图结合到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帮助学生将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及结果直观的总结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归纳和吸收。思维导图的使用过程,改善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提高了师生互动,在更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对课程的关注度,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颖.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9.35(07):113-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