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统编教材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黄富林
[导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语文有两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学生怕文言文,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距离今天的时代较为久远,学生缺少语言应用环境。诵读是化解小学生对文言文恐惧心理的良药,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帮助。

福建省宁化县城南小学   黄富林   365499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语文有两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学生怕文言文,主要是因为文言文距离今天的时代较为久远,学生缺少语言应用环境。诵读是化解小学生对文言文恐惧心理的良药,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帮助。本文主要探讨文言文诵读的策略,使学生通过诵读不断提升自己文言文语感,进而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
        现在的小学统编版教材,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加了大量的古诗文,特别是文言文的数量也有大幅增加,从三年级开始就接触文言文。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在教学中老师们接触文言文较少,再加上平时研究不够深入,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产生了许多困惑:1.相对陌生。特别是小学 生,平时接触的机会较少,所以对文言文有一种生疏感;2.不太好读。文言文需要合理断句,再加上一些生辟字、通假字的读音难以把握;3.难以理解。文言文简短,语气高度凝炼,同时很多古今意思并不相同,加上通假字,语气词多,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上有一定有难度。针对以上种种困惑,我认为学习文言文的首在策略应重点放在“诵读”上。在教学中如何巧用诵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巧借注释,读准字词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首要任务是把课文读正确,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条件。在上课时,老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编排的若干注释来读准字音。因为注释内容包括:文章的出处、作者、古今异义的字词的意思,甚至有难理解的句子意思。在课上老师可借助注释,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力求把文言文读正确、通顺。如: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中出现了五个“知”字,但是前面四个读音都相同,而最后一个“知“是通假字,它同”智“,智慧的意思 ,所以读音与前面四个是不相同的。让学生弄明白后,学生自然就能正确读出句子中所有“知”的正确读音了,对句子意思 的理解也大有帮助。
        二、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文言文的句子长短不一,词语强度较大,有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虚词使用也非常精炼,所以学生读起来不知道怎样停顿。我在教学中,通过老师范读,给学生划出节奏,让学生跟读,从半句半句跟读,到一句一句跟读,再到全文跟读,学生一遍遍试读,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因此,在领读的过程中,要求老师不打断、不讲解,只是引导学生捧起书,出声地读,纯粹地感受,自由地领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而不是生硬地在大屏幕上打出带有“/”已断好的文本,让学生模仿读。如: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的最后一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子中的“禽”指鸟,而现代汉语中“家禽”是一个词,所以正确的断句是:“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朗读时,要求音断气不断,有抑有扬,节奏鲜明,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在诵读中自然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慧。


再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学生易错读为“思援/弓缴/而/射之”;“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倒装句,在教学中不必具体分析这个语法结构,只要指导读好停顿,疏通句意。先从”跟老师读“,继而学生能过同桌互读、分组赛读等方式,反复诵读、吟咏,让学生浸染在美妙的韵律中,真正发挥以读悟文的作用。
        三、营造氛围,读出味道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 简约的语言文字,读懂文言文中的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哲理,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文言文时,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在大脑里生成画面,然后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创设意境,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画面,让学生进入画面的角色,让学生感同深受,通过朗读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例如: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学生读懂意思并不难,但结尾“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结尾无尽的余味,又隐藏着孔子怎样的品质呢?课文中没有描述孔子当时“不能决也”的神情,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增加情感体验,读好课文。如老师可借机抛出问题:此时孔子是怎么想的?假如他要解释,他可以怎么说?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这种品质令人敬佩。再如《精卫填海》教学伊始,可播放有趣的动画片《精卫填海》,学生看了后,老师发问:“把这个感人的故事用文言文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接着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播放全文配乐诵读,营造轻松、趣味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真切地创设情境,为朗读课文提供丰富的语境,学生自然就能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四、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在统编教材中,文言文在课后的问题中都要求“背诵课文”,可见,诵读的目标是“背诵”。在背诵中,不仅记住了故事情节,通过反复的诵读,大量地接触文言文,慢慢地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文言文虽然简短,但是小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在背诵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还需要对学生的背诵作一些必要的指导。我在教学文言文指导背诵时最常用的方法是参照译文背诵,在背诵时先背译文,再还原成原文;或者老师讲译文,学生根据译文背出原文中的句子,逐句逐句地背诵,最后总联起来背;或者老师说前一句或后一句,让学生补完整的句子,这种填空式的背诵。这样不仅有利于背诵,还有利于对文言文的理解,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陆静.小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微谈[J].华夏教师,2018(36):76.
[2]李佳慧.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06、05.
[3]殷海兰.读出来的味道——小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46):39-40.
[4]廖轶华.小议诵读在小学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J].华夏教师,2020(18):55-56.
[5]黄少卿.小学文言文教学可以做什么[J].教学与管理,2014(28):4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