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演义解读深化文本法简述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徐志华
[导读]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是由古典文言小说故事改编演义而成的。这种方法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外,还可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语言建构,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和审美鉴赏等核心素养。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借鉴这一方法。

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  徐志华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是由古典文言小说故事改编演义而成的。这种方法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外,还可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语言建构,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和审美鉴赏等核心素养。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借鉴这一方法。
        其操作流程是将一些具有较强故事性的诗文,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要求,由教师作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知,改编成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在方式上,可以是学生单独改写,也可以是小组改写,也可以是全班集体改写。其中全班集体改写气氛最活跃,改定速度也最快,节约时间。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单独改写,如果时间较紧,可以选择全班集体接龙式改写。下面以改写《天净沙·秋思》为例,具体说说这种操作方法。
        《天净沙·秋思》是最能反映马致远创作风格的小令。他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在外,难免有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作品情调低沉,。简练又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令人动容的意境,真切地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改写这首曲的要点是通过扩展情节,更细腻真切的表现原作的孤寂、愁苦。操作上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师:同学们,《天净沙·秋思》用简练传神的文笔,描绘了凄苦唯美的画面,不过,因为太简练,我们不能充分体悟主人公的内心情怀。为了让大家对原作体悟更深,下面我们来集体作文,把这首曲改编成一个凄美的故事,用接龙的方式。
        生:好,好啊!好久都没改编故事了。
        师:天下文章意为高,这个“意”就是主题,是故事的灵魂。本首曲你们觉得要表现什么灵魂呢?
        生:要表现在外漂泊的孤独,寂寞,愁苦……
        师:可以用哪些表现手法呢?
        生:可以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比如“小桥流水人家”的清雅、安适就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孤寂和思乡的悲愁…… 可以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心理描写的手法……细节描写的方法……
        师:一切准备就绪,下面大家开始讲故事了。谁来开一个头?
         (让几位学生讲了开头,选定了下面这个。开头很重要,既要符合文意,又要有接续的空间。


)
        生:明代年间,有一位踌躇满志的人决心带着他的妻子到外地去经商创业,但是天不遂人愿,没过多久他就一败涂地了,而且祸不单行,他的妻子忧郁成疾,为了给妻子治病,他负债累累,虽然这样,但也未能留住妻子的性命。
        师:这个开头不错,垫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其他的人来接龙。
        生:“世上最痛苦的事,是人活着,钱没了。”
        (引来一阵笑声)
        生:他不但钱没了,连妻子也没了,自然是伤痛欲绝。山穷水尽时,他想到了“落叶归根”的古训,于是决心回家。
        生:他现在唯一的财产就是那匹瘦弱的马。一天,他骑着瘦马踽踽独行在回乡的古道上,一阵秋风吹来,他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环顾四周,只见苍山似海,残阳如血,北雁南飞,落叶飘零,他触景生情,不觉倍感悲凉,真可谓万念倶灰。
        师: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不错,继续接。
        生:“哇,哇!”这时传来两声怪叫,他一看,原来是一只乌鸦在一棵苍老的古树上叫。乌鸦是不祥的征兆,死亡的象征,他想,人家都是衣锦还乡,我却是孤苦还乡,不如死了算了,免得回去丢人现眼。
        (模仿乌鸦的叫声引起一阵哄笑)
        生:“我不如到那棵古树上去挂了算了”,他走到那棵古树下,看到树上还缠着枯干的藤。唉,就用这枯藤结束我的生命吧。他用枯藤上吊,结果藤一下子就断了,原来真是枯藤哦。
        (又一阵哄笑)
        生:他看见旁边有小桥流水,他想到河里去淹死算了,可是一看河水又太浅,桥也不高,跳下去也是白跳。
        生: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啊!日暮乡关何处是,夕阳古道使人愁。愁啊愁,就像一江秋水向东流!
        (同学们热烈鼓掌,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演义改编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是一个再阅读、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也寓教于乐。要尽可能引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创新,但又不能违背原文的基本精神。改编要尽可能突出细节,不必太拘泥于原文,在把握原文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要敢于大胆删减或添加,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热情。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提前想好突破难关的方法。要敏锐抓住学生改编过程中的灵感火花,并充分合理地利用。对同一个情节的不同接续内容,可以选一个大家认为好的发挥余地大的来接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