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森森
太和县第八中学 安徽省 阜阳市 2366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体系制度的不断革新,因此在主观上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整体化发展。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完善高中生物教学体系,将核心素养内涵与教学课程内容,进行紧密的融合,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践,树立坚定的自主学习意识。本文首先对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加以阐述,继而对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针对性地从基于多媒体教学模式,树立保护环境意识、延伸家庭教学,了解生物发展规律、小组合作学习,营造教学氛围三个方面,提出了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指导路径
21世纪,由于我国整体的经济增长水平,呈上升趋势,为此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凸显。那么,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涵养,为社会的发展输送多元化的优质人才,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树立自身的核心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教师在生物课程内容的传递中,应注重生活化教育模式,使其贯穿到整个教学体系中,让学生对接实际生活,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融合,从而使教学模式更具实效性。
1.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从正面角度进行分析,目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到教材知识中,使学生对知识的解读能力更加深入和强劲,从而学生可深刻地领悟其中的知识内涵。从侧面角度进行分析,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行,学生能够把抽象的生物知识,将其弱化,学习乐趣由此被调动,教学效率得以提高。从全方位角度进行分析,教师在教学手法上,作出了全方面的调整及突破,使教学模式更具创新性和可行性,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现实中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课程中内容能够服务于生活。
2.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方向
2.1增设户外教学,增强环保意识
高中生物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其学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将户外教学作为教学手段,把有利于学生实践的户外活动,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中生物受危害的成因,由此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可更深入地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及规律,从而使学生对生物学科有了全新的认知。而且,学生在实践中,可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树立自我探索精神,在环境污染的成因中,受到启发,继而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人教版 高中生物《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中,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下,人们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大家园。因此,教师在阐述此章节时,可将学生带领到自然界中,在大自然中,有诸多植物可作为教学素材,学生在实践中,可更容易掌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可将本章中重要的知识点对其汇总,向学生提出三个主要问题:生态环境遭受迫害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家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环境不再遭受迫害?那么,教师围绕着以上三个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点,与学生共同走进户外去探讨相关问题。如,师生可去当地的海边,对海水的水质进行观察,由于目前旅游业日益旺盛,海边游客的增多,人类的不文明行为,将生活垃圾投放到海水中,使海水遭到污染,致使海洋生物体内污染元素增多,从而出现了海洋物种濒临灭绝等现象,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这时,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商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保护生态环境从我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文明出行,对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予以遏制,以此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贡献力量。
2.2延伸家庭教学,了解事物发展规律
从高中生物知识结构角度出发,其学科涉及到的抽象知识较多。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延伸至家庭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事物的发展现象,解决客观规律,进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运转能力,学生可将教材中出现的抽象知识,通过思维转移的方式,联想到生活现象,并将其投入运用,使科学原理得以证明,由此学生能够站在科学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
例如:在人教版 高中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课中。在这一课程内容中,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区分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以及光合作用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是什么?据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曾在这一节的讲述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件中以视频和动态图片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从而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但是在运行之后,学生对这一课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故此,教师让学生在家里栽种一盆绿植,而且学生每天应对绿植进行仔细的观察,观察绿植细微的成长变化,并对其拍照存档。其次,在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对绿植的成长过程,予以解说,而且还应在解说的过程中,总结其原理,延伸了知识内容。最后,针对学生的解说结论,教师应对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并对整节知识向学生作出一个综合性的概述。由此看出,教师采用此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把复杂的抽象生物知识将其内化,由此提升了学习效率,优化了教学质量。
2.3小组合作学习,营造教学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应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让教学体系立足于当前的教育制度。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未对课程重点知识作出深究,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较低,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无法产生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抵触心理。所以,教师应构建小组合作教学布局,让学生在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作为探讨对象,并与小组成员对案例进行探讨、交流。进而教师可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进行深度的学习。
例如:教师在讲述人教版 高中生物 《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时。首先,教师应把学生分成5组,6人为一组。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布置三个问题,让学生作出回答,如,教师可提出:“生物性污染的原因有哪些?避免造成生物性的预防措施是什么?生物性污染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哪些威胁?”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小组成员可通过多种途径,搜取相关素材,在小组中共同讨论问题,并且每个小组成员,都应对问题作出回应,最终在小组中筛选出最优答案。然后,教师应对学生的答案,给予指导性的建议。最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如,生物性污染主要包括自然界不可抗力因素、人为因素,此时教师应注重人为因素的讲解。如,森林中的过度开采,园林沙漠化严重,水体污染严重,微生物体中金属元素的超标,进而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诸如此类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中都可将其引入,使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现象,能够对知识加深印象,建立正确的生命保护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在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依托于专业的科学理念,优化解题思路,贴合生活实际,深究知识概念,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信念和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 任晓米.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单元作业设计——以"生命的结构基础"单元为例[J]. 现代教学, 2020(9):31-32.
[2] 麻智春, 尤剑. 彰显学科特质 践行立德树人——让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落地生根"[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14).
[3] 陈海波.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以"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为例[J]. 中学生物学, 2017, 33(002):20-22.
[4] 黄素萍.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以《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为例[J]. 中学教学参考, 2020(1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