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刘桐
[导读] 文章分析建筑学人才培养的特征,结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措施,即从教学环节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三方面对教学模式加以完善。
        刘桐
        吉林建筑大学
        摘  要:文章分析建筑学人才培养的特征,结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措施,即从教学环节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三方面对教学模式加以完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

一、序言
        中国建筑史课程从叙述式的传授朝着启发思维,对设计实践有着积极影响的方向发展,是为培养有个人特色,有民族特色,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师做铺垫,在整个建筑教学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中国建筑史教学要根据不同时代针对不同学生做持续性地调整与改革。
二、建筑学人才的培养特点
        我校建筑学科自创建以来,一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这就要求在掌握较强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实际建筑的设计能力。建筑设计过程既包含感性的主观的设计思维活动,又包含理性的有秩序的规范操作要求。一名合格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活跃的创作思维。
三、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现状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理论课程。高介华认为:“正由于建筑史所具性质的特殊性,在建筑课程体系中,它应当既是主干课,又是基础课;既是知识课,又是理论课。”中国建筑史作为重要的理论课,长期以来一直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缺少互动和思考,学习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甚至难以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
        1.教学环节改革
        在教学环节中增加临摹和模型制作等动手实践内容,将书面资料转为实际模型。
        首先学生自行选择古代建筑进行临摹。在讲到实际古建筑案例的时候,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共同选择一个课外临摹范本。通过临摹实例,既锻炼了学生的手绘能力,也能够通过手、脑、眼并用,初步感知古代建筑的造型、颜色、构成与历史,让学生第一次主动去搜索、接触、了解古代建筑。在临摹后,以组为单位在课上向其他同学介绍该建筑,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认识更多的古建筑,也是通过这简单的方式带领他们进入到古建筑的世界。
        在临摹古建筑的基础上进入为实践步骤,制作古建筑构件模型。

此时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绘画与临摹的练习,对于建筑史的感知塑造程序已经完成,初步对中国建筑史有所了解,下一步即要加深实践动手能力,制作建筑构建模型。通过模型制作增强对建筑多维度的认知,对古建筑的比例、尺度、色彩、质感、所处环境等方面有了较全面的认知,将课程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与实践相结合,在了解建筑的空间组合、构件搭接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了解地方传统文化,塑造民族自信心的最好方式。此时学生对于中国建筑史有了更真实的理解,学习兴趣也更加高昂。
        2.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堂内容的教学中,多增加当今灵活使用古建筑手法的典型案例,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激发引导学生的方案设计创造力。
        将古今建筑案例对比讲解,引导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汲取营养来进行建筑创作。讲解园林的设计手法同时引入古典园林的案例和现代建筑的案例。例如在讲“造景”这一部分的时候,引入贝聿铭苏州博物馆中的园景,以及日本枯山水的景观与我国古代园林景观相对比。在讲“框景”这一手法,会引入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来说明其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还会对比引入山水秀事务所设计的“六水归堂”(大裕村村委会)来说明方法如何进行创新性的继承运用。在材质和设计手法的讲解中,引入王澍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作品以辅助学生理解。对课程体系中涉及的重要方法或工程做法都要进行古今联系的引申。使学生通过分析和对比了解到:古代建筑中蕴含了很多精华的设计方法,对现代建筑创作仍然具有启示作用。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建筑史的学习对今后的设计创作会产生深远影响,自然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大学老师要做的并不是把自己的知识拷贝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用一种更加广阔、理性的视野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考核方式改革
        我校中国建筑史课程开设以来,一直以期末考试试卷成绩为主要考核标准,学生重视考前突击复习多过日常课程学习,卷面成绩主要反映理论知识的背诵能力,无法考察学生的日常学习态度和实践应用能力。通过临摹中国古代建筑、以及古建筑构件的模型制作等平时作业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源流与演变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应用能力、树立正确的建筑史观,最后的闭卷考试重在全面检验学生对中国建筑史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将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增加到百分之五十,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全过程中平时作业、考勤以及答疑的表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最终成绩评定结果呈现出正态分布的层次性特征。
        中国建筑史课程内容多而复杂,应根据教学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提出教学改革方案,才能使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