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阜阳职业技术学校 安徽省 阜阳市 236600
摘要:本文简要探索中、高职机电专业《机械制图》课程前后衔接不良的原因,重点探讨了其衔接策略,主要从目标、内容、评价衔接等进行了阐述,旨在保证中高职衔接效果,对今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完成岗位职责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高职;机械专业;教学衔接
引言:当前中、高职机电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衔接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经调查发现,造成衔接不良的原因众多,因此,在明确成因的基础上,探讨具体的衔接策略是必要的。
一、中高职机电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现阶段,我国中职机电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是由学校自己规定的,并且高职学校招收生源不同,导致高职学生知识水平有高有低,做好中高职制图课程衔接,对于学生学习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经研究探索,实际衔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衔接目标不明确
我国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衔接主要以明确识图的基本方法步骤、修改制图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机械制图与识图的相关知识等内容为目标,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衔接方式单一
现阶段,在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衔接过程中,教师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进行制图,通过挂图与模型给予适当的补充,因为学习时间受限,通常是采用精讲粗练的方法,使中、高职学生在此种衔接模式中易出现厌学心理,缺少机械制图的学习兴趣,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看似是听懂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比如加工生产实训或者创新设计中,完全处于无头绪的状态。
(三)衔接内容雷同
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阶段性、顺序性和不平衡性,在《机械制图》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及教育阶层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要不同,致使中高职在此课程衔接的内容方面也有所不同,中职学生学习《机械制图》以理论知识为主,高职学生学习《机械制图》时要有所延伸,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现在中高职在这一课程衔接过程中,内容与知识点是类似的,使学生出现知识衔接断层等情况。如图所示,中、高职《机械制图》教材内容对比。
.png)
二、中高职机电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衔接方法
中高职机电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衔接,可以防止中职学生升入高职时与岗位职责相脱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丰富其知识储备。中、高职学校应针对衔接实践中的不足,采取如下改进方案:
(一)明确衔接目标
现阶段,中职机电专业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或者数控技术类专业,主要培养机械加工类生产第一线的加工操作人员,岗位设置为工艺实施操作工人,质检人员,设备调试保养等。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中职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知识,独立识读典型零件图以及简单常用装配图中相应的尺寸及技术要求。
高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现代机械制造业,其岗位设置为现场工艺工程师,数控机床编程与维护人员,技术应用人员或者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员。为了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扎实的底子,还需加强对中高度难度的装配图识读能力训练,并且在二维及三维绘图软件运用能力上大力培养。
因此,中高职教师根据不同阶段《机械制图》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在绘图能力,识图能力、空间想象力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的。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安排下假期到维修厂实习,不仅能够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还能了解机械部件的实际情况,从而可以增强制图能力。
一般《机械制图》课程都使用通用教材,而数控专业、机电专业、机械专业、模具专业等在工程行业涉及的范围不同,绘制图纸的类型也不相同,因此,中高职教师在设置课程衔接目标时,要与其专业课教师沟通,仔细研究《机械制图》课程的相关内容,解决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衔接工作质量。
(二)丰富衔接方法
现阶段,《机械制图》课程是中职机电专业高考的必考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考试为中心,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课堂知识,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实际衔接过程中,中高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衔接策略,创新课程衔接方式,如:任务驱动法,设置生产生活实际情景,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制图能力;衔接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搜索手段,树立空间理念,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平面投影”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借助ppt讲授平面投影的相关原理,再使用尺规在黑板上制图,此过程能直观让学生感受作图思路,大大激发他们对亲自动手实践的热情。
中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索法、讨论交流法等方法,利用挂图模型、多媒体等手段讲授专业知识,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关于“组合体切割”课程的衔接,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情境,利用橡皮泥、土豆等模型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讨论切割过程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操作能力。
(三)完善衔接内容
在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衔接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编制高质量的教材,使课程衔接内容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而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是在不同学校、不同阶段进行的,导致教学衔接难度大。中职《机械制图》是高职《机械制图》的前提,高职《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应在中职《机械制图》基础上有所延伸,因此,高职教师要充分了解本专业社会发展需求,仔细研究中职教学的内容,和中职教师一起制定课程衔接的标准,防止中高职课程内容出现重复及知识与能力断层等情况。例如,中职学生可以充分掌握与“组合体”有关的知识,但是机械图样识读与零件图绘制等内容的基础较弱。基于以上几种情况,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机件表达、装配图、CAD绘图、零件图等内容的教学,增加实践机会,让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的制图方法,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机械制图》课程主要分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在理论知识衔接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讲授关于点线面投影、立体投影、组合体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操作衔接方面,教师要讲授标准件、常用件、零件图、机械制造技术、金属材料等知识,侧重于实践操作。学生在此阶段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学习中积累知识。例如,在学习“零件图”课程时,要将零件图分成轮盘类、轴套类、箱体类、叉架类等四个方面,并将零件结构分析与表达方法、加工流程、加工技术、加工方式、技术要求、尺寸标注等知识融入到测量和绘图过程中,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知识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引用生产过程中的图纸进行讲解,提高学生查询手册、识读、制图的能力。
在《机械制图》课程衔接中,零件图、装配图、结构图等方面的图形表达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装配图可以表达机器、零件工作原理、零件间的关系等内容,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使用分小组的方法进行教学,针对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二级减速器进行测绘实践,学生对减速器进行拆装,分析减速器零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了解零件与装配图的测绘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针对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对装配图进行抄画,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其他建议
在衔接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改进与完善,还要关注评价方式的创新,以此保证衔接的成效。
现阶段,中高职《机械制图》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衔接评价标准,过于注重选拔,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导致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弱。而《机械制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制图、识图能力。因此,中高职教师要转变自身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机械制图》课程性质,可以采用全过程动态衔接评价方法。例如,结合学生绘图作业、空间思维能力、日常问答方面等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确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增强后期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设计考评方式,学生在学完知识点后进行考评,将考评时间设置为若干分钟,不仅能够判断教学质量,适当调节教学节奏。例如,在“直角投影定理”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设置判断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在“识读零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课前搜集的企业的典型图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要对学生上交的绘图作业,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的在教室展示优秀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可以建设《机械制图》课程网站,成立电子模型挂图库、动画库与教学课件等,学生通过网站可以随时进行查询和参考。
结论:综上所述,《机械制图》课程衔接在中、高职机械专业中是极为重要的,但实际衔接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衔接成效甚微,为了扭转词局面,中高职教师要从衔接目标、方法、内容与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打破传统教育的限制,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未来实现自我价值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永东.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衔接策略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04):160.
[2]陈军.机械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南方农机,2018,49(23):133.
[3]黄伟,刘吉普.浅谈《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7(29):222.
作者简介:
刘丽(1990-09)女,汉,阜阳市太和县,大学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制图课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