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电子实训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杨云
[导读] 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高校需要将思政教育引入课程教学中。电工电子课程中的基本定理和方法理论包含大量的哲学原理,可以与思政教育更好的进行结合。
        杨云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高校需要将思政教育引入课程教学中。电工电子课程中的基本定理和方法理论包含大量的哲学原理,可以与思政教育更好的进行结合。因此本文以电工电子实训课程为基础,从大纲修改、教学方法改进、与思政元素融合这3个方面将思政融入课程教学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思政教育 电工电子实训课 教学模式 立德树人
        一、研究背景
        思想政治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因此在思想意识改革方面首当其冲。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相互分离、彼此独立的现象却并未发生任何的改变。习总书记强调应抓好思想教育工作,好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像盐慢慢溶解、自然吸收,因此高校开始探索将思政课与专业课进行结合,发挥课堂的育人关键作用,构建协同机制。我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始将思政课引入到专业课程中,规范课程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对此,我校积极动员各个班级开展专题教育,提高教师的基本功,调整课程设计,将思政育人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中。本文选取电工电子实训课程,设计课程思政,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实践。
        二、构建课程思政德育目标
        自然学科大多知识面很广泛,并且更加强调实践技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较少,电子电工技术便属此类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意思政课程,将人文知识与学科知识进行融合。通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进行融合学习,在思想上可以紧跟党的步伐,维护“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责任感;在学习中更加具有协作精神合创新能力,通过相关任务的励志故事,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大局意识;在生活中增强集体观念、形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三、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每个科目都有自己课程体系和逻辑,可以作为载体以此来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的结合点。
        3.1 强化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自然学科蕴含着许多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是息息相关的,通多对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电子电工学科的角度来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以此来揭示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例如,学生在学习电流的运动时,自由电子的运动是无序的,然而将其置于电场之中,电子的运动则会变的则会变的有规律,这都是由于现场的作用,而电子的运动同样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国家的现象。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人们会按照自己的心情做事,社会混乱无序,但是如果制定一定的规则,便可以约束行为,使得国家变得井然有序。因此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思政观念,强化社会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3.2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认识、改变世界的有效武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单纯的教给学生表面的书本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所要表达的本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例如电路中存在能量交换,并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基于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当每个人的索取与贡献相等时,社会才能达到守恒,这种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更具奉献精神。例如在交流电中,不同的市场对电压和频率有着不同的标准,这种不同标准带来了诸多不方便。虽然统一标准在技术上十分容易,但从社会层面看却会引发社会问题。同样的道理可以引申到生活中,这需要我们需要辩证的思考问题,按照规律办事,思考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一面,同时要认清主要矛盾,凡事以解决主要矛盾为主。
        3.3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建立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基础。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自然科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往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注解。例如,导体与磁场发生相对运动这是电磁感应的表现形式,通过二者的相对运动,我们同样可以认识到许多的人生道理:当我们遇到矛盾的时候,两个当事人主动去进行交流沟通,更加有助于化解矛盾,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在学习电动机与电路的部分时,同一个电路可以实现电动机正转和反转两种不同的功能。这就提醒我们看问题要注意正反两个方面,不能只顾一头。
        3.4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
        电子电工技术的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其目的是培养优秀技工,强调学生要具有工匠精神,做事讲求精益求精,对于平时的实验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做到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同时在教育体系中也要注重学生创新性的培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引申到生活中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是螺旋的上升的。因此,应该教育学生在实验中结论得出应该更加谨慎,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挫折困难时有发生,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光明的。
        四、结论
        学习专业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并行不悖的,没有良好的品德,即使专业知识学习的再好,再有能力的人最终也不会成为成功的人。同时老师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那么课讲得再好也只是无异于机器的输出系统。因此,现代教育体系中,急需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课程有机结合,这也是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步,学校应尽快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结合,加强体系建设。要求学校加强思政教育,并不是要求单独开设一门课程,而是要求将思政课程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本文以电工电子实训课程为例,阐述了电工电子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体会专业知识中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同时学校、老师、学生都应注意的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进行融合是党在新时代对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的新的要求,需要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学生加强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对政策理论以及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课程的本身的专业特点出发,通过对哲学理论的研究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知识,优化教学环节设计,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贞,孙栋梁.课程思政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汽车实用技术,2020,45(23):221-223.
 [2]张新贺,高闯,张月华.将课程思政融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J].科技资讯,2020,18(26):100-101+104.
 作者简介:杨云,男(1967.12-),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学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控制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