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媛
丰都县许明寺镇初级中学校 408200
摘要:在创新观念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众多知识点,需要运用多种创新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结合地图来学习地理知识,并利用思维导图来完善知识体系。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优化革新
引言
初中地理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习科目,其对于学生的常识培养和能力发展均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对应的教师就需要能将地理学科教学重视起来,并采用有效化的教学手段对教学进行调整。在当前,部分教师由于对教学存在的不当认识,使得其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具备很强的实际效果,这也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故为了实现教学优化的进行,地理学科教师就要能先认识到学科教学优化的必要性,并能主动地去探究分析教学的改进方法,以其达成教学的有效化进行。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多彩,且很多知识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在学习了气候之后,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气候以及气候的成因和特点;在学习了农业与地理后,学生也能够学习到不同土壤适合种植的产物各不相同,而气候在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成熟时间;学生学习了天体运动后,还能够知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与之相邻的星球有哪些。这些内容对于涉世未深,拥有极强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应当是极具吸引力的。因而,教师在教学时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地理的优势,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创新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二、实景微课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活动中,兴趣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而在现代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其也发挥着更加巨大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多以讲授法进行教学,自然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近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其给教育行业的结合带来的改变不仅是渠道上的,也是教学方法上的。实景微课是教师以实际生活为具体情境录制的微课,不仅能让学生有效地将生活与知识联系起来,使教学活动更加契合地理的学科特色,还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实景微课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利用问题启发,发展学生思维
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最有效的推动力。在思考问题时,学生能够快速找到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点,通过深入探索解决问题,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逐步完成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所提问题要由浅入深,对学生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让他们能把握学习方向,激发思维的灵活性,掌握分析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技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人口与人种》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70亿。教师让学生认真分析教材中的人口增长图,并提出问题:从18世纪以前到现在,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读图得出答案:世界人口的数量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不同,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通过问题的引导和启发,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地理知识,掌握了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知道哪些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哪些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四、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性记忆
首先,教师需要准备教材,深入研究教材的每个单元,分析重难点,寻找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当教师对所教授的内容能够信手拈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其次,教学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拥有个体差异性,教师在教学前应当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的优劣势,提前将学生归纳为几个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根据学生的专注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过去经验,将学生分层,教师在教学时会更有目的性,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自己设置的目标,再积极鼓励他们。这样学生更容易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进而加深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还要根据章节内容的重难点,提前设计教法,通过教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在遇到难点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抽象思维具像化,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解析难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性记忆。
五、纲要法
纲要法又称“思维导图法”,是一种由字母、文字、数字或者其他符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简单扼要地把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示出来。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教材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现思维导图,其中,地理整体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目录,将所有的小节分配到这两个部分之中。例如,第二章的四个小节就可以全部归属于“自然地理”之下,第四章则可以全部归属于“人文地理”之下。这样,教师就构建了大致的知识框架。而在之后每一节的学习中,教师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构建下一级树状结构。当然,教师也可以就这两个小节构建微专题学习。这样,通过思维导图,教师有效地帮助了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
六、分层教学,落实因材施教原则
受教育、成长经历的影响,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而受成绩决定论的影响,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常采用“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且统一的作业难度和任务量也容易使学生出现“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下”的现象。在如今,“减负提质”逐渐成为中小学作业布置的要求。而分层针对性的作业布置不仅能有效减少作业布置的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还能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增长自身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契合新课“改素质教育面前全体学生”的理念。故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布置分层作业,落实因材施教原则。例如,在进行“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推进,达成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来开展分层教学。其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发展较差、发展一般、发展较好三个层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按照三个层级来给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对于发展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要重视基础的展现;对于发展一般的学生,教师则要在重视基础的同时,兼顾学生思考探究的要求;对于发展较好的学生,教师则要重视思维的开拓。这样一来,处于不同发展层级的学生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结束语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学科,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地理知识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课标要求等多种因素,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徐萌.初中地理教学优化开展探究[J].知识文库,2020(18):150-151.
[2]秦朋杰.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效开展研究[J].求学,2020(28):13-14.
[3]张国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1):153-154.
[4]王艳萍.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对策[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5):48.
[5]李霞.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N].发展导报,2018-10-1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