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长水
福建省清流县城关中学
摘要:古诗词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超凡的表现力,需要反复品味才能理解领悟。在普通初中教师的古诗词教学中,"了解作者的人生际遇,圈划重点字词,解释词义,疏通句意,体会诗意"是贯穿课堂始终的教学方法。而群文阅读式的古诗词教学发放为教师的教学之路开辟了一条捷径。课内诗词为主,课外诗词为次,二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意境,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去教会学生感受古诗词的典雅美、音韵美、感情美、意境美,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朗诵古诗词;提高方法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是指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目的性的把相似或一系列的文章安排在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中,形成一组文章群。它不同于以往的阅读教学方式,把一系列文章罗列成一个单元,形成基本构架,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群文阅读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拓展,也是对学生思维的有效训练,它可以让学生的思路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带领学生发现相似而又不同的内容,收获更多有益的知识。我们以往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所选择的文章虽精但少,无法在学生已掌握的课内知识和需要了解的课外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使学生触类旁通,而群文阅读就充当起了桥梁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群文阅读材料是需要用心筛查,避免零散阅读造成的知识遗忘,这样才能真正有益于学生。
1.结合内容,巧选古诗词
群文阅读就是发展学生自主独立阅读作品创作作品的能力。它不主张过度地解读字词意思,一字一句地斟酌,推敲作者意图,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句子的翻译,词语的解释,诗歌的默写。相反,它意图让学生独立地理解诗词,发挥想象。
影响群文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最大因素是教师对古诗词材料的选择以及组合方式。古诗词中的字词由于现在不常使用,对于学生而言有些晦涩难懂。所以要让学生吃透一篇古诗词,不能只是让学生死背字词意思,要把学生引入字词的意境中,品味诗词,与诗人产生情感与思想上的共鸣。
所以,教师要慎重选择诗词。比如在学习《观沧海》时,要通过描述使学生浮想到诗中画面,由此进一步地感悟到曹操登山望海时的所思所想,之后再让学生诵读《石灰吟》一诗,也可以选择作者的另外一首诗词《龟虽寿》,通过给学生讲述曹操戎马一生,建立魏国的故事,让学生自然会感受诗人身处的人生阶段不同,胸怀抱负不同。
2.把握主题,创设意境
"一节课要完成一群古诗词的教学任务",意味着教师不可以按部就班地从字词到句意的讲解,时间是绝对不够的。群文阅读的"群文"是相对"单篇"而言的,但"群文"的"群"却并非"单篇"的简单叠加,"群文"组合的机理是结构化,这是群文阅读最主要的特质。群文阅读不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深入透彻地刨析古诗词。所以,教师要秉持着让学生高效地完成对古诗词鉴赏的教学理念,切记不要将过去的拆解文章,过度分析文意、给出标准答案的那套固定模式照搬到现在的课堂上。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深入地品析诗词,还有可能挫伤学生对于古诗词品鉴的热情,消磨掉他们的耐心。因此,教师在完成古诗词教学内容时,可以增添一系列的古诗词群像,完成不同古诗词之间的意境过渡。如表达思乡愁绪的古诗词有石茂华的《九月九日登长城关》:"骋望因高云外尽,乡关回首愧烟萝。"王恭的《春雁》:"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李白的《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如此,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的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在课堂之上,是学生成为教育方式改良的最大受益者。课堂效率也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鉴赏能力也会随着课堂的学习而得到提高。
3.内容拓展,产生共鸣
诗人的生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及时地提供参考资料。这样就避免使诗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中变得片面化和呆板化。在群文阅读的方式下,教师要让学生以最短的时间了解多位诗人的人生经历与处世态度,从而让他们进一步理解当时的社会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例如王维的《相思》"此物最相思",李商隐的《相思》"相思树上合欢枝。",都是些自己的相思之情却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通过学习唐诗宋词元曲,把读诗培养成一种情趣,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从诗歌流动的文字中改变自己,培养自身的古典文化的修养,拥有更宽广的眼界和胸襟。
综合上述,群文阅读要求一节课学习一组文章或一系列的古诗词,这就构建了高效性拓展性的阅读理念,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纵向比较,横向思考,学会有主次之分地朗读与学习,在古诗词中领会作者的情思,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这也真正做到了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群文阅读打破而现有的教学格局限制,开辟了一条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目标的新型教育方法,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倪鸿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D].扬州大学,2004年.?
[2][2]黄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探索[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