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娟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黄羌中学
摘要:每个学生都是“潜力股”,只要老师正确引导,大都能成为优秀的学生。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潜能生这个人群被大家越来越重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转化潜能生的实践研究,可以促使初中学生热爱地球环境,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整体生物素养。本文研究的是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转化潜能生。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转化 潜能生
什么是潜能生?就是后进生。初中生物是小学自然科学课的延伸,能够教会学生认识地球的生物特征及本质。在初中生物学科中有一些潜能生,因为家庭或者自身原因,导致这些学生成绩偏低,迟迟不能提高。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转化潜能生,有利于帮助潜能生提高生物学科成绩,培养潜能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科学素养,让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潜能生喜欢上生物学科,渐渐的学会爱护地球上的生物,爱护生活的大环境,提高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科整体素质,让初中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1、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生物课属于理科的范畴,因此晦涩难懂,作为刚接触生物学科的初中学生来说,要想学好生物学科,不仅要上课认真听讲,而且要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发现生物的变化过程,彻底的理解之后才能真正的学懂学会。但是在现代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们大都注重的是学习成绩,忽略了生物实验的重要性,所以遇到需要做实验的课程,老师大都在生物课上给学生展示一遍,然后给学生讲解实验的原因及结果,这样对于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听懂,可是对于这些“潜能生”来说就很难听懂。甚至有的老师遇到实验课,就直接跳过,忽略了做实验的过程,这样更难让潜能生学会。长期下去,这些潜能生上课听不懂就会越来越不喜欢上生物课,导致潜能生的成绩越来越差,渐渐的也会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厌倦生物学科。
还有一些潜能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容易出错,经常得到生物老师的批评指责等,导致这些潜能生经常受到打击,没有自信,从而渐渐的回避生物课。因此,为了让初中生物学科中潜能生能够喜欢上生物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应该用多种方式来上课,激发潜能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树立潜能生学习生物学科的自信心,帮助潜能生提高生物学习成绩,让潜能生喜欢上生物学科。
2、初中生物教学中转化潜能生措施。
2.1引导潜能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潜能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让初中学生学习什么,只要让初中学生感兴趣,初中学生就喜欢自己钻研以及更加深入的去了解,课堂上学生自然就喜欢听讲。对于初中生物学科也是一样,只有让潜能生产生兴趣,吸引潜能生的注意力,调动潜能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潜能生的生物学习成绩。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应该改变上课模式,变主动教学为被动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激发潜能生的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如:在学习吃叶的趋化性的时候,有的潜能生不能理解这种现象,对此在生物教学中,生物老师可以让潜能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引导潜能生去室外找一些菜青虫,就是菜粉蝶的卵孵化出的幼虫,靠吃菜叶长大,身体呈青绿色的虫子。让潜能生将菜青虫放在草纸上,自己去仔细的观察,会发现菜青虫不咬食草纸,然后让潜能生在草纸上沾湿卷心菜叶汁,会惊奇的发现菜青虫便啃咬起来。通过让潜能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能让潜能生明白什么是吃叶的趋化性,也能让潜能生感觉到学习生物课的乐趣及做实验的成就感,激发潜能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从而让潜能生喜欢上生物课。
2.2 寻找潜能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潜能生顾名思义就是有潜力的学生,也就是在学习上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可以取得进步提高学习成绩的学生。潜能生之所以叫潜能生,说明潜能生身上有许多潜力可以挖掘。只是暂时因为自身的或外在的某种原因而短时间内不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老师应该寻找潜能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对症下药”也就是找到潜能生的原因,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对于因为家庭变故原因,导致暂时性的没有心思学习的潜能生,在生物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放假休息一段时间,让学生调整好心情,再进行学习。对于刚来的新同学暂时无法适应新环境的这类潜能生,生物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中来,让学生多与班上的同学交流,带领学生熟悉新环境与新同学,从而渐渐的进入到学习状态。对于因为暂时的成绩低落而致使学生心理受到打击,产生自卑心理的潜能生, 在生物教学中,老师应该多鼓励,多夸奖,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让潜能生喜欢上生物课,渐渐的提高潜能生的生物学科学习成绩。
结束语: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只要不断的挖掘,就能不断的进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老师应该找到潜能生暂时成绩落后的原因,正确的引导潜能学生,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来激发潜能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锻炼潜能生对于生物的观察能力及动手做实验的能力,提高潜能生的生物学科成绩,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整体生物素养。
参考文献:
[1]戴军. 谈初中生物教学中转化"潜能生"的有效途径[J]. 中学教学参考,2017(3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