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天万
深圳市宝安区陆兴小学 518133
【摘要】 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国古典诗文中包容着大思想、大智慧,更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典范。在我们日常课堂教学中,随时融入古诗文,深入引领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中的中华文化底蕴,并有机地成为我们常态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融“传道”于“授业”过程的具体体现。它在具体教学中所用的方法、遵循的原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
古诗文 日常教学 必然 有助 原则
中国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现美其名曰“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它以丰富的内涵、独特的表现方法、凝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成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精神财富。某一首(篇)诗文的思想、文化、艺术,并非在一两节专题教学中就能让学生理解透。因而,在以现代文居多的日常教学中,务必融传统文化于整个流程。
一、随时融入古诗文,是古诗文教学的必然
随着古诗文在新教材中比例的大幅度增加,其教学课时也明显调整,“读诗文、明诗意、懂诗体、悟诗心”将逐渐成为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并成为常态。而“懂诗体、悟诗心”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它需要学生“历练感悟”,即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走近古诗文、运用古诗文进而内化成真情实感沉淀心底。正如一首《春晓》,你在事业失意、商场沉浮、友人背叛、自然年老等不同境况下,吟诵“春眠不觉口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个中滋味,“非足为外人道也”;特别是对“晓、啼鸟、风雨、花”的理解,更是因经历不同而意象纷纷。以现代文居多的教学,为学生“经历”这些人生境况提供了充实的语境,使“古为今用”成为了现实。
二、适当融入古诗文,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积累的古诗文越来越多。如何深入引领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中的中华文化底蕴,并有机地成为我们常态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融“传道”于“授业”过程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古诗文在日常教学流程中的适当引入,能促进学生对日常教学文本内容相关句段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加深对所引用诗句的理解、内化和运用,实现古今文体在内容上互相佐证、在情感上读悟提升。
1.恰当引用古诗文,巧妙揭题引入。
古诗文囊括了生活的每一个场景。恰当引用古诗,能使个别“不可言说”的话题让学生意会,进而巧妙破题。
在《再见了,亲人》开课时,我口头出示“慈母,异乡……”等诗句的开头要学生接出整句诗甚至整首诗,并问学生吟着诗句想到了。当《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句从学生口中自然流淌出来,“亲人”“亲情”已不点自明,他们就不知不觉进入课文学习了。同样,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引入《蒙娜丽莎之约》,其画之神秘、其“约”之专注、其“等”之执著,也就不言而喻了。教学《伯牙鼓琴》时,开篇就出示课后“资料袋”中孟浩然和李白的《示孟郊》《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学生提取“举世无能分” “世上无知音”等信息作为学习本课的切入点,这对伯牙遇知音时的“喜”、失知音时的“痛”,有了切切实实的体会。
引用古诗文入题,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研讨文本,更加清晰地把握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更加准确地把握所引诗句的内涵外延与所学文本间的互释互动的关系,以及诗句根据内容所需临时变动读法等特殊要求。学生在这样跟着吟诵间,课更容易在悄然间进入新课学习了。
2.适时引用古诗文,实现读悟互促。
现代白话文大多直白,造成情感表达通俗也肤浅;古诗文旨情感含蓄、旨义丰富等特点恰好相互补充。可见,适时引入古诗文,能促进学生对现代白话文的理解与感悟。
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句子“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时,铺垫出昏暗的油灯、针线衣快靠近衣服的老人画面,略点“密密缝”,学生自然脱口而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了。于是,朝鲜大娘挑灯缝补的形象与《游子吟》中人们心目中的慈母就合二为一了,中国志愿军战士与朝鲜阿妈妮何以会成为“亲人”的难点就自然突破。“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那种问候与关切,换用孟效的感叹,就非“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不能表达了。这样,母慈子孝的“亲情”在孩子们的诵读声中自然升起并浓郁开来。
在教学《桥》中“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洪的人们……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时,点缀一句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绝对胜过千万解说。
这样引用诗句促进读悟,可以是对现学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也可以是用现文本对原诗句的内容深层解读。二者巧妙“共通”,语言感悟与欣赏、情感表达与通融就在无声间形成了。
3.及时拓展诗句,延伸文本内涵。
小学阶段白话文居多。教学中,我们尽量以最简单直接的“同材料”为切入点准备古诗词作为拓展材料,以延伸文本教学的内涵。
教学《草原》时,引用高骈的《边方春兴》和林鸿的《寄八参军》,让学生在“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春风走马绿杨道,落日臂鹰秋草原”中,领略草原辽阔的绿意和马儿疾驰的潇洒,感悟草原的美,也初步理解老舍先生的留恋中,有一份便是驻足于草原的迷人。教学现代诗《三黑和土地》时,出示《悯农》,引导学生“为何‘四海无闲田’,还‘农夫犹饿死'”围绕思考、讨论。当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到当朝的暴乱、贫富的悬殊、阶级的森严等背景后,又以白居易的《观刈麦》,引导学生在“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中深化过去农民生活的了解和悲悯,才进入《三黑和土地》的学习,学生一下子就体会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百姓们在“土地改革”后翻身做主的那种兴奋和幸福感;再到《希望的田野》上,明白新一代的“希望”建立在过去人们的血汗,也攒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
4.及时仿写诗句,深化文本主题。
教学到拓展深化时,结合具体语境、场景适时引导学生改写一两句古诗文,对升华情感、深化主题能起到化龙点睛的作用。
《再见了,亲人》结尾部分难分难舍,古人李白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你会说“……影……尽,唯……”?于是有了“孤车远影碧空尽,唯见铁轨漫悠悠”“站台孤影渐渐尽,唯记亲人昔日情”……或仿写“挥手自兹去,……”,又有了“呜呜火车声”“嘤嘤哭泣声”“日影渐西移”……新句未必合韵合律,但在改写中实现了角色互换,延伸了文本“再见了,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进而深化了主题。在拓展《青山不老》中“他……与日月同辉了”时,不妨借用陈绩的“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引导学生仿一句“( )已共( ),( )长争( )”;点化《鱼游到了纸上》中“先游到了我心里”时,如果及时仿照“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来句“蓦然回首,那鱼( )”。
四种方法中,仿写诗句深化文本主题是最难把握的。对同一内容,每个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个性发展等因素而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差别很大,仿写的内容也很容易剑走偏锋:要么千篇一律毫无新见,要么五花八门而偏离主题。这就需要我们备课时深入研究学情,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生活资源和学生资源,进行多维构思。
三、随时融入古诗文,教师要注意三原则
1.熟知原则。
日常教学中融入的古诗文,应以学生熟知的至少是学生“听多了的”为主,才能在教学中教师稍一起头学生就能随口跟上,才能达到“以诗促文”的效果。所以,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要学会备大课、备长课:比如第12周教学某课时我要用到某句学生还完陌生的诗句,在第8周就以提前积累(一般是熟读成诵),到时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2.适时原则。
在具体课堂中,我们在教学到某处(课题、语句等)时,根据需要适时引入诗文,且多以“节选”(半首诗、单独一句等)形式出现,才能不显山不露水。可以是留白让学生思考、交流得出,可以是老师“领读”而来,也可以让孩子们结合具体情景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吟。这样,诗文内容与情感就随学生内化并会自然运用,进而促进对相关句段的理解与感悟。
3.适度原则。
一是所引诗文价值观上必须与现代教育一致,“有余力,则治学”“人生如梦”等不合时宜的思想应摒弃,赋予“父母在,不远游”新时期新含义;
二是引用内容必须与文本语段相符,其内容、思想、情感可相同、相近甚至相反,但必须有共同的指向性;
三是“引古以促今”,融入古诗文只是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具体语段的内容并感悟其情感才是目的,古诗文只可点到为止,切勿喧宾夺主。
课堂上随机融入古诗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古文化底蕴,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夯实古诗文基础,包括原句段、内容、情感、表达、写作背景及意图等,以日常之“厚积”实现课堂上的“薄发”。包含古诗文在内的传统文化教学不是口号和标签,在目前状态下需要专业人士拥有“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的胸襟,更需要教学工作者自觉地践行,润物于无声; 更需要广大师生强化课内外阅读,真正做到“腹有诗书万卷,妙语连珠信手拈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2-23页)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50-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