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木长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民乐中学,广东省 广州市 510900
摘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具有特殊性的教育工作。”德育教育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要求初中学校要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个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但是当前的初中德育素养教育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简要探讨了有效开展初中德育素养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问题与措施
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学生在使用时虽然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但它的不良因素也诱导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原本初中生就处于叛逆期,他们有时的思想行为就比较极端,若教师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的思想认知只会越发偏离正常的轨道。大力开展德育素养教育便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行为,将学生从偏道上“扳回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阻碍德育素养教育有效开展的因素
(一)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
都说网络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随着它的日益普及,这一说法在德育教育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学校及教师对德育教育改革时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德育素养教育在网络中也能树立开展,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机会。另一方面,初中学生还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初期,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让学生难以清晰辨认,这都对他们价值取向及判断造成了影响,而且现在的初中学生对手机电脑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对虚拟世界过于沉迷,足不出户,这使得学生远离了现实社会,亲近社会的行为也变得逐渐不积极。同时初中学生缺乏自制力,而且也没有人正确引导他们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他们的思想意识及行为自然会遭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二)德育教育内容枯燥且理论大过实践
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教师开展德育素养教育的基础,内容是否有趣决定了学生是否有兴趣接受教育,决定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但是许多初中教师没有跟上新课标的步伐,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上,没有积极地创新教育内容,内容过于枯燥便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降低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效率,使得德育教育的工作停滞不前,难以有效开展。同时,初中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时多是通过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教育,德育教育的形式单一,各个学科的教师也没有将其渗透入学科教学中。而且德育教育内容也多是理论大过实践,教师在教育教学时缺乏实践意识,满足不了初中学生多样的需求,德育教育的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只有教师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需求,创新教育模式,采用有趣合适的教育内容将其渗透于各个学科,并注重实践理论的结合,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德育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三)不注重家校合作
其实家庭教育才是对学生潜在的思想行为影响最为深远的,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许多初中学校与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注重家校合作,缺少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认为过多的与家长交流学生违法乱纪的行为会使得家校关系紧张,在交流时也不对家长普及家庭的德育教育,即便学校教育的再好,但是家庭教育不渗透,学生也还是无法长期维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一些学生家长也没有家庭德育教育的理念,认为学生接受教育只跟学校与教师有关联,轻视了家庭对学生的思想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
二、有效开展德育素养教育的措施
(一)增强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表示要想让学生积极接受德育教育,就要让学生喜欢它,就要让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内容感兴趣。前文提到一些初中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选用的内容大都是枯燥单调的道德理念、思想行为准则等,教育形式也都是千篇一律的说教,这便使学生对其很难感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的心理,阻碍了教师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学校与教师若想有效开展德育素养教育,就要创新教育念紧跟时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素养教育的有效渗透。
因此,各个学科的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若想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要创新教育内容,转变传统说教的教育方式,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技术进行德育素养教育,增强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有关爱国情感的内容时,就可以抽出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战狼》等电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教学《表格的数据处理》时,可以利用奥运会的主题设计调查表,让学生通过对表格的加工处理掌握利用图表处理数据信息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可以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依据现在学生爱看抖音、爱刷微博的特点,在抖音上选取一些社会现象的小视频用多媒体播放出来,或是选取微博上的社会热点让学生集中讨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心[1]。各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时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德育素养教育,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二)加强家校、师生间的互动
家校合作是完善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也是促进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家校间的互动通常是电话或者家访,但有时双方不能将学生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彼此,阻碍了家长与教师的有效交流,而且因为有些学校、家长不注重沟通交流,也影响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这时,学校就可以利用结合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的互动,通过QQ、微信、钉钉等软件建立家长群,在群众与家长及时交流学生在家和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和思想行为情况,让双方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在学校的情况,教师还可以在群里进行家庭德育教育的普及,提高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水平[2]。
同时,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也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例如,受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几乎所有初中学校都停止在学校教学,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授课,虽然网络阻碍了师生的见面,但是阻碍不了师生的互动,阻碍不了教师的德育教育。教师们可以让学生利用电脑或手机进行写作绘画,为抗疫人士加油鼓劲,歌颂他们的行为。这样教师不仅加强了与学生的互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卫生防护意识及爱国思想。
(三)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言传身教
有效开展德育素养教育需要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们应当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创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不能再将成绩当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采用合适的德育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行为,全面且客观的评价学生。还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情感交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进行频繁地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减少师生间的隔阂,为后续开展德育教育奠定基础。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还要牢记言传身教的意义,比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就要规范关电脑、爱护机房环境等行为,保持规律的上课习惯,做到言行一致,还要充分展现自身丰富的知识涵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无形中模仿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有促进作用[3]。最后,教师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提高自身的观察力与学习力,及时捕捉最新且最有效的德育信息,从而可以让学生学习德育教育内容时有明确的指向。
(四)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看重道德理论知识,若是学生一味接受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就达不到德育教育有效渗透的教学目标。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因此各学科教师应当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让学生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切实体会到学习的理论知识,从而能够增加道德情感的体验,实现德育教育的教学任务。
例如,信息技术教师让学生利用绘制表格的知识,将每天的天气情况记录下来并将其制作成表格,以此考查学生制作表格的技能,这样学生既能学会科学数据的取得方法,又可以培养实践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设计小程序的知识,通过团队合作共同设计一个校徽或是运动会的会徽,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可以加深情感,动手操作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了情感体验。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德育素养教育,需要家校的共同配合,需要各学科的教师创新教学模式,言传身教,并及时对学生家长进行科普,让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对德育素养教育的兴趣,还要开展多元化的德育活动,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初中学生的思想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思雅.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初探[J].今天,2021(6):0066-0066.
[2]王新影.初中德育教育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20(5):0074-0074.
[3]李永明.浅谈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路径[J].读书文摘:中,2020(6):02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