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真正地读懂小说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李慧
[导读] 小说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考的体裁,

        李慧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山西 长治046000
        小说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考的体裁,但大部分高中学生却存在读不懂小说、只靠套路答题的问题。这儿的读不懂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看不懂,看完以后对作者写作意图有所扭曲;还有一种是只爱看故事,只享受故事,而并不是真正地读懂了小说。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去模式化”“去套路化”,所以想要投机取巧得高分的做法并不可取,要想“得语文者得天下”,就要真正地读懂文本,读懂小说。
        读不懂小说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是背景的缺失。意大利当代作家卡尔维诺曾说:“对于我们这些没受过启蒙的人来说,谈论东方文学的杰作,通常是令人觉得不满意的经验,因为经过翻译及改编,我们就连原著的微光也难以瞥见,将一部作品置于我们不熟悉的背景中,这总是一件艰巨的工作。”可见对于读者来说,缺失背景的文本解读,很可能会是盲人摸象。语言翻译的模糊性、文化背景的差异、作家讲故事方式和语言风格的差异,还有对西方文学流派的陌生等等,都会给高中生读懂外国小说带来障碍。
        除了地域背景的缺失,还有历史背景的缺失,也会给高中生阅读小说带来理解困难。学生在练考时曾做过两篇小说阅读,一篇是高洪波的《给我打只山鹰吧》,一篇是阿城的《提琴》,这两篇小说都是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的,当时好多学生没读懂。由于对那段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学生读《给我打只山鹰吧》,不明白“政治队长”和“我”到底是什么关系;读《提琴》时,结局“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学生不理解老侯当时一直跟着是因为心疼那把提琴被毁,反而认为选择题选项中说的“老侯让人忍俊不禁”是正确的。
        二是大部分学生有“天真”的阅读习惯。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把小说家和读者分为了“天真的”和“感伤的(反思的)”两类。天真的读者读小说只读故事,不会在意小说技巧上的东西;反思的读者阅读小说,会看到作者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这样写,那个地方为什么那样写,会去注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会去思考作品的结构方式。奥尔罕·帕慕克认为读者“要找到天真和感伤的平衡”,但是我们大部分的高中生,甚至我们大部分的小说读者,可能都只是“天真”的读者,在读小说的时候都特别关注故事的发展,却不知道怎么去理解小说的内涵,不知道如何欣赏小说的精妙之处。可是小说的考察绝不会仅仅落在故事的趣味性上,小说的魅力也不仅仅只是故事有多曲折,所以只读故事并不能说真正读懂了小说。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知道怎么办。分析了读不懂小说的原因,我们就好“对症下药”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量的阅读肯定是读懂小说,学好语文的制胜法宝。不过阅读也要有讲究,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所以阅读还是要讲究门道的,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第一,要了解小说的背景。在大语文的传统之下,这里的背景可以是历史等通史背景,也可以是文化传统背景,还可以是作者的生活文化背景等等。阅读一篇小说,首先要看作者,看国籍,看小说写于什么年代。萧红的《牛车上》,讲了“我”和五云嫂、车夫从村里去城里,在路上听五云嫂用像落着小雨似的说话声讲她的故事。好多学生读了好多遍都没读懂。我们注意,萧红是近现代女作家,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三六年,文中写到了 “民国十年” “当兵的人”“阵亡”等等和打仗有关的词,虽然没有炮火连天,血肉横飞,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背景知识的掌握,去了解小说的主题,这篇小说是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的。


        还有2020年全国一卷的小说类文本阅读《越野滑雪》,考到了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如果之前对这个作家这种“八分之七”的特殊表达方式有所了解,考场上面对这种陌生的问法就不会慌乱,“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的答案也就能比较轻松地写出来。
        从高考的选材来看,中外小说作品均有涉及。中国小说以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为主,外国小说也越来越受中国语文学界的重视,既然背景的缺失会给理解小说带来困难,那么在平常的阅读中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去了解中国现当代史,了解中国现当代主要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对外国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也要广泛涉猎。
        第二,要熟练掌握小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考点。
        以看足球比赛为例:一个人不太懂足球比赛的规则,也不太了解足球比赛的技巧,看到球员进球,大家都在欢呼,他也鼓掌;另外一个人知道这些规则和技巧,他看球时会去了解球队的打法及运球风格等等,两相比较,肯定是懂规则懂技巧的人在看比赛时获得了更多的快感。读小说也一样,不能只看故事,也要去了解小说的规则和技巧。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核心要素是人物,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等等,这些小说的基础知识都应该掌握。另外高中生还应该掌握高考的基本考点:概括情节、情节的手法、情节的作用;概括环境的特点、描写环境的手法、环境的作用;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人物形象的作用;物象的意蕴、物象的作用;标题的内涵、标题的特点、标题的作用;语言的含义、语言的风格等等。如果知道了小说有这么多的门道,在读小说时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去留意,这样才可能真正地读懂小说,欣赏小说。
        第三,要试着做“反思”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实,作者在写小说的时候已经自觉地选择了使用技巧,读者在阅读时需要主动去留意,才能发现作者的“别有用心”。要做一个“反思”读者,就像打游戏,游戏的关卡都是游戏的设计者提前设计好的,打游戏的人就是在不断重复打游戏的过程中发现这些暗门,然后通关。每一篇小说也有这样的暗门,以高考全国一卷的小说为例,2019年鲁迅的《理水》把“故事”“新编”,2018年阿成的《赵一曼女士》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2017年赵长天的《天嚣》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等等,我们发现出题者都是抓住了这些小说的暗门,也就是作者的用心。那我们读者在读小说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主动去发现这些暗门,掌握主动权,然后顺利通关。课堂上,有的老师选一些优秀的短篇小说让同学们自己出题,其实就是希望同学们做个高级玩家,不仅会玩,而且会设计。
        萧红的《牛车上》当时考的主观题的问题是“‘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大部分同学提到“我”的作用,都会想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作为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主要人物;丰富文章主题。很显然,这里“衬托主要人物”表述不准确。细细读文章,主动去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文章的特殊之处,文章除了写“我”听五云嫂讲自己的悲伤的故事,还写到了五云嫂采花、唱歌,几乎和孩子一样放肆一般欢喜。在这个细节中,“我”是观察者,通过我的视角,写出了五云嫂内心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样一位女子,却因为战争而遭遇了不幸,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我是倾听者,观察者,这就是这篇文章中“我”对表现主要人物所起的作用。正是因为阅读的时候用心,所以才能注意到作者的“别有用心”,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真正读懂小说。
    小说即使表面波澜不惊,内心也一定是波涛翻滚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太多的东西,只能我们读者自己去悟。和小时候爱听故事不一样,作为高中生,一定要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去读小说,把小说置于文学的范畴去欣赏,才能真正地读懂小说,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自己在高考中上一个新的台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