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屏如面 学在云端——观线上教学所思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张贺华
[导读] 疫情突发,开学延迟,线上课程不期而至

        张贺华
        闵行区教育学院  

        摘要:疫情突发,开学延迟,线上课程不期而至,线上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教师的办公环境、学习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笔者通过观看真实的空中课堂及直播空间,分析了信息化时代在线教学的利弊,看到了别样的课堂,别样的教与学。
关键词:线上教学;空中课堂;线上学习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为了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全体学生、教师不能到校上课、上班,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的要求,学校具体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平台教学,实施教师们在网上教,学生们在网上学的网络课堂方式。基础教育实施了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包括直播、录播等形式),这场教育战役中,体现了广大教师的智慧与情怀,考验了全体学生的自律和自觉,同时也串联了亿万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一、走进真实的“空中课堂”
        从2020年3月2日第一天“空中课堂”正式开课开始,我深入到闵行区一所公办小学一个班级的网络课堂进行听课学习。两个多星期以来共听14节课,一节完整的课包括市里的空中课堂和学校的校本课,共涉及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四门学科,学校主要采取每节课空中课堂20分钟+钉钉平台校课20分钟的形式。通过直播和录播的方式,看到了疫情中的真实课堂,了解了特殊情况下大规模的网上教学现状,并且认真地思考了这种特殊形式的“教”与“学”,看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网络的智能便捷,同时,相比于传统教学传统课堂,分析了网络课堂存在的一些弊端。未来的网络教育,应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服务教师的教,支持学生的学。
二、从屏幕中看到的教学智慧
(一)从“单师”到“双师”
        华东师范大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杨晓哲博士在《战役中的课程思考》系列中提到“双师”(即空中课堂的教师和自己学校的任课教师)的互补,杨博士认为如果有空中课堂的教学方案,一定要和一线教师的教学方案相整合。一线教师要能够了解市级课中教师的设计意图,通过有效沟通,相互补充,相互赋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市级课是通过教研员等专业团队的精心设计和反复打磨,选择全市最优秀老师出镜的方式,把课程所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呈现给学生,设计比较科学,是基于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学校的网课定位在突出学校校本特点,根据本校本班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从所听的几个科目课程看来,“双师”能够较好对话和对接,学校老师普遍节奏感把握得越来越好,一方面能够承接、概括、巩固并拓展市级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在自己班级中进行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作业,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从真实教室到网络空间
        网络上半开玩笑地称呼教师为“十八线主播”,有些段子,抑或“翻车”现场,还是令人抓狂的各种情况,权当玩笑,但从某些方面映照了教师的焦虑和压力,其实真实的场景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网络课程正在被有序地组织着,学生正在屏幕面前吸收着新的知识,教师正在尽其所能地展现着自己的专业素养。我所看到的某公办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抛出一个问题后,大部分的学生能够积极回应,以“666”、“1”、“2”、“4”等特殊数字回应着老师,学生完成任务后输入指定的数字,代替了教室里的举手、坐端正、拍手等常规肢体动作,学生能够紧跟老师的步伐进行反馈,让老师了解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状态,使得见不到面的空中网络课堂能够“不沉默”,老师“不尴尬”,课堂内容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从真实的教室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大部分学生多数时间能够积极参与,网络课堂中有传统意义上课堂的味道,有教与学的味道。
(三)从三尺讲台到线上教学
        在网络教学中,很多学生的网络操作是由家长完成的,很有可能家长和学生同时坐在屏幕前,进入课堂,因此教师每节课都承受着 “公开课”的压力,但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被激发出来,表现出教师独有的敬业和专业。


        上海微校平台在学校老师上课的前一天公布空中课堂的录播课,以便校级课和空中课堂的良好衔接,任课教师能够在备课前看到市空中课堂的内容,从而能够更好地对接市级课,实现高效的双师教学。通过十几节、多学科的听课观察,发现教师在课前都能够认真备课备市级课,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对知识点的把握非常到位,驾轻就熟。每节课上都会对上一节课的作业完成情况及质量进行反馈,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看出教师精心地进行了教学设计、认真地批改了作业,并能够进行及时地反馈,教学的几个环节把握精准,展现了一线教师一贯的作风。
三、对线上教学的理性思考
(一)网络的流畅性还需加强
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对网络平台的承载量提出巨大挑战,也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市级课堂通过电视IPTV等播放,录播形式,系统一直很流畅,但在学校互动平台中,存在着偶尔的卡顿、连麦时间较长或者连麦不成功等现象,主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互动本身就是网络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的薄弱点,网络的流畅性是网络课堂顺利进行的关键,信号问题使得在学校互动环节会浪费一些宝贵的时间(一节校级课一共也只有20分钟),因为连麦不成功而无法回答问题,也会打击这些学生的发言积极性。
(二)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反馈
        无论是网上教学还是现场教学,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一定要使用得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互动是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对于语言类的学科(如小学的语文和英语),相比较与线下教学,缺少互动、互动的及时性、缺少选择、缺少合作,教育的效果就重新思考,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学习则不能产生。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予以相应而及时的指导、支持、促进,以使学生习得一定的结果,达成预设的目标。特级教师支玉恒提出了教学的三种境界: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他认为,只有达到“教会了“的境界,学生有所得,才能算得上完整的教学。网络教学不能只做到简单的推送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关注到学生的学,关注到学生是否“学会了”。
        线上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使得及时而有效的互动困难重重,由于时间的限制,班级形式的课只有20分钟,还时常有网络卡顿现象,使得老师的教学节奏比较快,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非常少,每节课可能只有两到三位同学有机会现场回答问题。
(三)学习状态无法持续被关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影响着学习的真实发生,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持续关注是传统面对面课堂的一大优势。网络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隔着屏幕,很多有经验的教师最无法适应的是看不到学生,不能把握学生的状态,不能进行及时的互动,不能进行眼神的交流。
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在脱离的老师视线后可能会出现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久而久之,真实的学生学习的状态很难把握,学习习惯很难养成。当学生出现了不好学习习惯倾向时,老师却无法及时纠正,网络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出现了阻力。如何能够使老师及时把握和调正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网络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知识习得的碎片化
        网络课程通过推送知识内容为主,有通过电视播放的录播,有平台上的直播,有的还有通过微信等工具转发的视频,学生面对步调一致的录播课程,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长时间的网课时可能会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致使重点、难点不能很好把握,这使得习得的知识非常碎片化、片段化。虽然网络课程提供的知识本身不一定是碎片化的,但孩子的习得方式是碎片化的,不连贯的。知识的整合需要全面的投入观察、系统的思考,学生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和进一步批判,使得各类知识无法整合在一起,不能进行整体化和系统化。网络课堂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有时候急于完成任务,完成教学流程,知识的碎片化习得的问题在网络课程学习中显得比较突出。
        总结: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应该遵循学习发生的一般条件,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只要按照发动、激化、维持、促进学习的内部过程的种种方式加以计划和执行时候,就是教学,就能够使学习发生。虽然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但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能够引发、支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不能否认,线上教学,正变得越来越有教学的样子、学习的样子。
        
        作者简介: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小学科研员  电话:13817359293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紫龙路835号909室 张贺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