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课堂教学,夯实学科育人的根基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郑先
[导读] 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郑先
        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中心小学   
        【摘要】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然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注重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学科的育人价值。鉴于此,本文根据PEP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实例,提出了“四有”策略,以期在注重能力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关键词】育人 英语教学

        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语言,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英语这门学科,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还需把“育人”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的传授,部分教师把情感教育变成了标签式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学科育人的关键在教师。我们的英语教师要尊重英语学科的属性和教学规律,千万不能“贴标签”,为了情感而情感,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灌输。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眼中有“生”,育人发自“心”中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一切,这要求我们在开展学科教学时,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眼中有学生”。
        教师的眼中有学生,首先就要考虑“教什么”和“如何教”才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在面对教学内容时,应认真研究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教学文本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找准切入点,并适当补充与本单元有关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眼中有学生,就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是理解意义和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有效的方式教导、指点。为每个孩子创造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不能只看到那些尖子生在“笑”,而听不到学困生在“哭”。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应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多采用Pair work、Group work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表演、唱英语歌曲等活动。
        教师眼中有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主人翁”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努力营造和谐的活动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吸收和操练,享受学习的乐趣,使教学活动产生浸润性的效果,
二、胸中有“标”, 育人立足于“双标”把握中
        1.课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明确提出了“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教育部,2012)。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当前,小学英语已成为小学教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因为英语可以赋予学生基础的外语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跨文化能力。鉴于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英语教师提高渗透德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育人”落到实处。
        2.教学目标   
        从《英语课程标准》来看,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二级教学目标: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对教学文本的处理,对情感目标的定位,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内容中情感信息的接受、加工和消化吸收。


        PEP教材是按单元体系编排的,每个单元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在面对单元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育人目标。在面对单课教学内容时,教师要通过直接对文本内容细致合理的解读,采用对应的策略进行处理与挖掘,制定明确、真实、恰当的情感教学目标,做到育人目标明确。
        三、心中有“文”,育人于教材解读中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学科与情感教育的关系更为紧密,情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语言来自哪里?来自我们的文本。只有依托文本内容,才能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提升。
        文本即教材吗?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与经验写成的,自有其价值存在与相应的精神穿透。但同时,它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标准和自身的理解编写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自我性。课程专家钟启泉也曾对教材作过两个界定:即课程教材,包含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参,学术概念和授业教材,包含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经验、教学媒体、实验操作、课程材料等。由此,教材应是两个纬度的。
        因此,每一个英语教师都需具有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意识和多元的教学资源的整合是拓宽学、用渠道的意识。在面对一些不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内容时,要进行整合拓展,通过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提炼,让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尽可能地被学生感悟到,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在对文本进行整合拓展的时候,教师要关注学生,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意挖掘教材中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比较于原教材,这个文本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四、手中有 “法”,育人于活动巧设中
        俗话说,事半功倍须有法。同理,学科育人也一样。
(一)整体推进
    整体教育思潮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新人文主义思潮。它强调教育过程的整体性,更关注学生人性的培养,突出“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英语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正是对整体教育的最好诠释。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运用语段整体推进,带动词句教学。将听、说、读、写几种技能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
        (二)强化语境
        PEP教材虽然题材多样,可为教师提供开展德育教育的途径。但是有些板块部分显然过于单薄,只有几个单词,表现形式单一,缺乏真实有效的语言情境。曾听过朱浦老师的报告,他说道当前英语课堂面临的问题为:缺乏语言语境、情感语境、文化语境、时空语境的中国学生如何通过英语课程的有效实施,真正提高英语的基本技能。因此,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注重活动
        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讲,为教学而设计的每一步时都应该低下身子,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考虑一下这些设计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
   在评价中,我们要淡化结果,强调更多的关注儿童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我会做得更好”的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投入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
        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作业观,尽量多样有选择且充满趣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