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对策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 阳婷
[导读] 生物是一门可以利用其实验的特性给予学生应用知识于实践机会的学科

        阳婷
        资兴市第一中学  湖南省郴州市  423400
        摘要:生物是一门可以利用其实验的特性给予学生应用知识于实践机会的学科,因此,生物实验的课堂规划应该成为教师重视的教学任务。学校与教师应该尽力提供足够理想的实验条件,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证实或证伪相关理论。然而就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而言,其中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需要教师积极寻找改进措施,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对策
引言
        高中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之前的衔接教育,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而不是单单为其灌输基础知识,特别是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以后,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实验内容,如果学生没能在高中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坚实的实验基础,那么在接触到更多更复杂的内容时就会感到手足无措。通过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实验背后的原理和规律,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于实验中发现的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去设计实验自主探究,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的困难
        (一)实验课时压缩,根本源于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当中,高考仍然是最为主要的评价标准。换而言之,学生想要获得优秀的评价就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学习考试技巧和巩固基础知识。然而这样的思想却导致教学上变得更加急功近利,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许多学校不断削减生物实验和相关教学资源投入。众所周知,任何实验都需要预先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具体实验过程的实施也要教师与学生协同完成,实验完成以后还要专门进行试验评价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没有充足课时保证的情况下,教材中的生物实验形同虚设,导致生物实验的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少老师则选择通过讲授以及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来模拟实验操作,企图利用大量的习题训练来应对试卷中有关实验的考查,殊不知,这些纸上谈兵所得到的短期记忆是无法与学生亲身操作所获得的宝贵经验相提并论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只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停留在表面的认识,而获得深层次的理解。


        (二)实验的设计有误区
        虽然高中生物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实验的设计和开展依然存在不足,难以展现出生物实验在教学环节中的最大价值和效果,在教师枯燥的生物实验操作中,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反而对生物实验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加上有些高中生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方面,倾注更多的时间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获得的实验机会比较少,并且生物实验的设计也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生物实验大部分情况下由教师单向展示,难以在实验室完成生物实验,教师没有进行拓展,信息技术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效率不高,这些因素都会降低生物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本来实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去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实际的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却是让学生首先知道了实验的结果,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只是机械地按照书上的步骤去做,没有进行任何的思考,使得实验教学质量大大降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二、基于新课改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对策
        (一)通过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优化实验时间
针对课时不足的问题,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要化被动为主动,每学期制定包括所有实验教学在内的详细教学计划,依此向学校申请充足的课时保障;另一方面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适当利用学生的课余或假期时间开展一些自主探究实验。结合具体的实验教学内容将实验课时化整为零。例如果酒、果醋的发酵实验本身其实验结果不会当堂产生,故可拆分成多个时间段来完成,首先课堂上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接着课后布置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本小组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组间交流和修正,假期各组学生分工准备好相应的实验材料并合作完成实验操作,最后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价。其优势是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各小组的组长应具备较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组员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活动进度,避免部分学生在其中滥竽充数。另外,对于材料相同或原理相似的部分实验可以合并成一个个专题来进行教学,从而化零为整节约有限的课时。以酵母菌专题为例,可以将探究酵母细胞呼吸的方式、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果酒发酵等实验综合起来优化操作流程。其优势在于将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易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整体性把握,比较适合应用于复习课。缺点则是整合度高后实验操作的难度成倍提升,且不同学生操作熟练度不同导致完成实验时间的不统一,故教师要对实验流程进行缜密的安排并给学生留足实验时间,避免非实验因素增加实验失败的风险。
        (二)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相关联
        相对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生物因与包括人体在内的有机体密切相关,因此其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关联。例如,教学“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培养,并鼓励学生将相关的培养技术知识运用到培育植物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例如个人血型的推算、植物培育与护理等生活现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时代发展形势下,消除传统教育理念带来的消极影响并探寻新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有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积极尝试,相关教师也应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培养学生科学意识与精神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付丽霞.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分析与研究[J].学习交流与观察思考,2018:95.
[2]刘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教学实战,2015(28):45.
[3]欧翠丽.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都市家教,2017: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