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辉
广东省丰顺县汤坑中学,514300
摘要: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将“健康中国”作为我国发展的长期战略,人民健康也成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而体育健身活动也成为强身强身健体、提升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业压力逐渐增加,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也常常不能照常进行。因此,为了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改进初中体育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故,本文以初中体育为背景,浅析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初中体育;有效教学;个性化发展;改进措施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进入青春期,因而学生的心理非常敏感脆弱,而且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征也不一样,因此老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要重视学生个性化需求。而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其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相较更加轻松。因此,如何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个性化发展概述
现如今,个性化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个性化发展教育就是指在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懂得“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真正做到结合学生具体发展实际,根据学生发展特点,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及满足感,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总之,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就是在保证教育知识普及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不再是“书呆子”。此外,个性化教育也可以推进社会的长远发展,从政治层面上讲,个性化教育培养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为整个国家万众创新提供了动力,而从经济上讲,个性化教育也迎合了市场的多元发展现状,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进而推进市场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个性化发展对初中体育教学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施用,学校的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化,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从传统的“高成绩”转变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德育教育也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在创新优化教学方式及教学观念时,也要将“立德树人”的教学观念有效渗透。对于初中体育教学而言,其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在紧张学习的氛围下还能有健康的体魄。让学生明白身体健康是个人发展的首要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出现问题就无法保证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肯定要进行优化升级,只有进一步改革体育课堂,才能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培养“不怕艰难,不怕辛苦,勇于挑战”的精神,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有所真正收获,进而引导学生在喜欢享受体育课堂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体育课堂的魅力。此外,在个性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的体育课堂,也会进一步贴合学生发展实际,根据学生发展特点,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挥所长,让学生在体育竞赛中不断克服困难突破自我,进而真切感悟中国的体育精神。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改进策略
(一)重视学生主体价值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以自己的教学方式为主要教学手段,只顾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及目的,忽视了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初中生不同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达到了高峰,因此该阶段的学生常常表现的自尊心强、急需获得认同、需要别人对自己尊重的特征,其在体育教学课堂中也常常出现扰乱课堂秩序,故意打断老师教学进程的现象。但是,虽然初中生的生理以及心理发生了迅速的改变,但作为释放压力负能量的重要课堂之一,体育课堂也成为开展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基地。因此,体育老师不能在初中体育课堂中仅讲授简单的肢体运动、50米短跑、立定跳远等知识,还要根据学生具体发展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教学内容设计的主体。比如初中的男生大多喜欢团体竞赛,所以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大篮球运动比赛的比重,根据女生自身发展特点,举行跳绳项目学习。总之,使学生成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主体可以帮助提升学生在体育课堂自主积极性的同时,也能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落实“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最早是由孔子提出并推广运用的,这一理念就是强调在每个人的具体发展过程中,每个人所呈现的特点优势都是不同的,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体育老师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确保个性化教学的落实执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与分层教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个性化教育。通过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既能提升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每个学生的发展。体育老师应该在开学的第一节体育课对全班同学进行体测,通过具体的体测项目(如跳远、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对学生的具体体育情况进行摸底了解,进而通过摸底情况以及学生体育特长进行分组训练及分层教学,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发现自己的优势以及短板,进而在合作和学习中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体育素质。
(三)结合课外运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体育老师要先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即体育锻炼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进行,因此老师要进户外运动以及课外活动与体育课堂高校结合,使学生的体育运动生活多姿多彩,而且通过各种类型的体育运动使学生真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而提升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同时还要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完美结合。比如,基本上每所初中都有“大课间”的教学时间,因此,体育老师要充分利用该阶段的时间,通过组织相应的体育竞赛(如篮球团体赛、排球比赛、接力赛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大课间充分放松休息,进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体育优势,展现自己的个性活力。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学校其他学科老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当然,初中体育老师也要紧随新时代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锻炼中培养体育兴趣与爱好,进而增强体质,为健康成长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凌宇.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策略[J].教师,2020(18):107-108.
[2]杨聪.个性成就自我——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个性化发展[J].新课程(下),2018(10):51.
[3]孔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7):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