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龚邦爱
[导读] 新课改下乡土地理在课程中的渗透,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龚邦爱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长安学校    ,广西柳州545400
        摘要:新课改下乡土地理在课程中的渗透,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并理解自然与科学,感受自己的生活环境,地理环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让教学课堂生动化。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以及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开拓,丰富了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现阶段教育机构十分重视的教学问题,也是改善乡土地理教学现状的有效方式。对此,本文将针对初中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综述,并解析现阶段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现状。
        关键词:乡土地理;初中教学;地理活动;核心素养;教育
前言
        乡土地理的教学,不仅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对学生知识量的累积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较多的初中生地理实践的经历很少,实践能力水平不足,这也是根据教学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学校和教师可以缩小教学范围,利于学生身边的环境开展情景体验,以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提供一些影片以及教学实物当作教学素材,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整理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减少课堂的“无趣”性,增加气氛,使教学课堂生动形象化。
一、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现状
(一)地理活动受限
        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受限于地理实践活动无法开展,所导致实践活动缺乏驱动力。当前,在经济发达的教育高水平地区,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较多以外,大部分普通中学的地理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忽视状态[1]。这不仅是来自于地理教师的专业性不足,还协同了家长对户外活动安全性的担忧,导致在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缺乏教学评价体系
        在地理实践过程中,要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制定教学评价体系。但就现阶段教学现状而言,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评价活动。所导致评价系统并不完整,考试也只存在期末和期中考核,对初中生地理知识的掌握并不具备关键性评判。并且,乡土地理教学实践多由许多项目共同组成,学生需要通过多个环节,体现考试成绩。而现在只能通过考试分数衡量能力,无法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所得,并且考核内容过于片面,缺乏动态性的教学评价[2]。
(三)教师地理活动设计较弱
        地理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教师能提供有效的活动设计,还需具备一定的扎实基础。教师需高标准、高要求自我,提升地理学科的视角,并观察周边环境。在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师教学期间,因缺乏经历、时间并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在开发地理活动过程中设计有效性较弱,所导致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减弱,并存在地理实践能力匮乏的现象。
(四)学生地理活动有名无实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地理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实际上只流于形式。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体验感,并且整个活动过于急功近利,缺乏系统性的整合和设计,不仅降低地理实践活动的价值,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甚至于更多教师在课程过程中弄虚作假,无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路径
(一)打造地理活动平台
        教学期间学生周边环境教学资源,属于最为生动且有效的。在为学生打造地理实践活动平台过程中,可整合相关教学资源,联合互联网或气象部门。结合学校内具有丰富地理实践活动经验的教师,共同设计活动内容[4]。通过打造地理活动平台,可让学生通过实践环节,明确学习过程中能力的不足。使学生生活更富有兴趣,也更容易理解。
        比如:在进行乡土地理活动平台建设过程中,教师可提前收集资源,明确本次实践开展的目的,设计相关可行性方案,结合乡土地理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提升活动能力
   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需提高校外实践的可行性,若在提升活动能力期间,学校受限于开奖经费不足,或时间较长的问题,可根据乡土地理资源的考察选择短距离的活动。实践范围由教师深入研究环境后寻找可行性的方案,节约经费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具安全性的教学环境,提升活动能力。
(三)案例推动思维
        案例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来源,从知识认知角度观看,可将知识内容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能够结合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发展和案例,为学生创设更具长远价值的知识内容。结合案例分析方式,让学生明确地理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并有效解决问题。开展与途径相符的相关知识,培养其综合能力,并建立核心素养。
(四)改变教学方法
        在乡土地理教学课堂中,注重教学实践项目的开展,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地理观察能力[5]。根据学生反馈的内容,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了所学的地理原理,是否有熟练掌握地理现象的说明。再根据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解决,这不仅可以活跃活动课堂的参与性,还能让学生产生较强的求知欲,教会学生把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合理的运用的生活中,通过问题套用解决办法,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不会在大脑形成空洞的画面。
三、结束语
乡土地理开展实践性活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期间,可针对学生缺乏的学习能力和不足的核心素养,展开教学实践活动,研讨改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环节观察自我并更加深刻的掌握地理知识,便于全面性实践项目的扩展,全方位提高核心素养。此外,在教学期间,教师要积极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说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实践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春媚. 基于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活动设计[J]. 地理教学,2020(24):44-46+60.
[2]孙嘉.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课例观察与思考[J]. 地理教学,2019(08):38-40+22.
[3]范含信.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以沪教版《气候特点》一节为例[J]. 地理教学,2018(08):50-52.
[4]黄嫣娜.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新思考[J]. 地理教学,2017(23):30-31+27.
[5]邢颖,傅良同,姚兴,等. 基于乡土资源的初中地理学科实践活动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05):26-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