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孔子教育思想中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7期   作者:杨枝奇
[导读]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杨枝奇
        六盘水外国语实验学校  贵州六盘水  553600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其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都会有哪些呢?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笔者经过学习和总体分析,可以将其简单地概括为“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也就是说对学生要求是“学而不厌”,对老师要求是“诲人不倦”,教育需要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相结合。
        孔子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学习态度方面,即上文所说到的“学而不厌”。我想在世间是没有谁不厌倦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的。对学习要做到学而不厌,那首先得喜欢学,对学感兴趣。对此孔子提出了几个观点,首先是“乐学”,即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其次是“时习之”,即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也就是说学习要不时地进行温习,那是一件快乐的事。这里我换个说法就是“学而实习”了,记得牢了,有一定成就感了,那么对学的喜欢、兴趣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再次就是虚心好学。“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韩愈《师说》)在学习过程中就是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虚心求学,即孔子之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那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学生想学,问于老师,而老师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因材施教便无从谈起,无从展开。
        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得要求老师是多才多艺的。在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可以说孔子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上文提及“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如果一个老师不是多才多艺,怎么能教出自己的学生身通六艺呢。如果我们说这身通六艺的是全才,那么其他专才呢?或者说还有身通两艺、三艺的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说》),孔子曾向郯子请教过少皞氏时代的官职名称的由来;向苌弘请教古乐;向师襄学习弹琴;向老聃请教礼仪。他向这么多老师学习也是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的一个表现,也是作为一个老师对自己师德的一个要求,同时也给学生肃立了一个“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的好榜样。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
        其次,要求老师能明确地知道自己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家境及学习能力。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做出过评价,即“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论语·先进》)由此足见他对学生们的了解。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即“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选用《论语》之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具有片面性,还要“退而省其私”(《论语·为政》);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换句话说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学生的思想面貌了解了,施教就更容易了。这也是我们现代教育要了解学生,值得借鉴的两大方法。
        另外要达到“诲而不倦”,还得做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不仅是王孙贵族,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主张学而后知,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认为人的素质一开始都是一样的,只因为环境与教育的不同,才使人有了差别。尽管当时孔子已被人尊为圣人,但他始终强调自己不是“生而知之”之人,是学而后知的。这也告诉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虚心求学,方能进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后身体力行,在他的弟子中,既有贵族,也有下层人士,还有像颜渊那样的贫穷的人。
        上文笔者述及的内容中,“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乐学”、“时习之”、“虚心求学”几点是相互依靠、相辅相成的,老师教而学生不“乐学”,不“时习之”,不“虚心求学”都是不行的;学生“乐学”、“时习之”、“虚心求学”,老师不“因材施教”、“有教有类”也是不可取的。在教育上要想取的更好的成绩,首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乐学”、“时习之”、“虚心求学”这几点是不可忽视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方法和理论,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上为笔者对孔子教育思想中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的一个简单理解和阐述,若有不曾述及之处,还请读者见谅,愿听各同仁高见。
        作者简介:杨枝奇,男,1990.10.28,民族:汉,籍贯:贵州六枝,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
现为高中优秀化学教师,青年诗人。著有诗集《子摩诗稿自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代表作有《春日月下小酌》、《清晨观窗外山花得句》、《樱桃熟了》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