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少慧
濮阳市实验中学 457000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绿色理念已经渗透至各行各业,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初中院校作为培养高技术一线生产人才的教育机构,在近几年发展中已经初具规模,并在服务区域经济稳步提升中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社会对绿色技术基础扎实、绿色理念先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绿色化学教育
引 言 从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来看,部分教师绿色化学教育水平不足、教学内容与绿色化学教育脱节、教学方式单一且僵化、教学评价过于侧重学生的成绩与技能,导致绿色化学教育实施途径受阻。为此,初中化学授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丰富绿色化学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评价方式,以为学生“绿色”发展奠定良好教育基础。
1.绿色化学理念概述
绿色化学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环保化学技术,更是一种先进的化学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减少化学试剂用量、降低毒害物质生成的知识与技巧,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践行绿色化学理念,使其具备环保意识、绿色精神。
2.绿色化学的教学实践策略
2.1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观
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会直接体现在其教学行为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领路人”,需要重视自身的言行,有意识地将绿色化学理念传递给学生。
其一,教师要真正将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发展中的个体,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基于学生心理、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为其提供适宜的教育,以彰显初中化学教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其二,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发散学生的绿色化学思维,以具体案例启迪学生,消除学生头脑中固有的“化学污染难避免”观念,使学生重新树立起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其三,教师应将绿色化学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中,综合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素养、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对绿色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绿色的化学理念转化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进而使得学生能够非常自觉的将绿色化学的学习课堂融入到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2.2选择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教学内容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内容,教师要在化学实验操作教学中,以“绿色化学理念”为指导整合“绿色化”的教学资源,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与技巧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绿色实验的素养。例如在胶头滴管、移液管等实验仪器使用教学中,在进行化学溶液的配置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减少量化”的原则,着重的培养学生对于溶液配置的技巧,教师可以用自来水代替化学中的试剂,来帮助学生完成化学的实验,因此,可以通过溶液的配置进行降低相关溶液的浓度;对于氯化钠中的提纯程度,硫酸亚铁进行装备等等,在这些典型的化学提纯,可以在不怎样影响化学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尽量的减少对化学原料的使用情况。
初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起步较晚,教学水平较低,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以及绿色化学教育目标,积极寻找两者的契合点,既要保证“绿色化”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升、知识储备量丰富的要求,又要避免绿色化学教育形式化,唯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化学教学的“育人”作用。
2.3以绿色化学意识引领教学方式的革新
在进行化学教学方式的选择过程中,可以将药剂的使用量进行减少,微型的实验课堂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对于化学材料的节约意识,其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实验中的仪器进行认真的观察,这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二价镍中的特色鉴定过程中,在二价镍溶液中加入丁二酮肟,能够使得其生成红色的沉淀,如果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验实践当中,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实验的材料进行相应的浪费。雨课堂等微课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应用,其不仅能够为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带来非常便利的条件,还能够使得学生在进行视频观看的过程中,对于微视频有一份充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绿色课堂意识。
2.4以绿色化学理念为导向优化评价方式
在初中化学评价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绿色化学评价课堂,促进学生对于课堂的理解能力,使得评价系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延申已经拓展,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绿色课堂体系的建设,不断的促进学生对于绿色化学课堂的融合以及延申。
3结束语
绿色化学理念倡导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将其渗透至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助于重塑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同时,选择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教学内容,发挥化学教学的“育人作用”。此外,以绿色意识引领教学方式的革新,使学生领悟绿色化学教育的内涵。在绿色化学的学习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环保知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高丰琴,马占营,张引莉,徐维霞,高奕红.绿色化学理念在无机实验基本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27):86-87.
[2]王栋.初中化学教学中加强绿色化学教育的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20,46(02):164-165.
[3]于颖.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丝绸,2019(04):58-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