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英
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 250400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课程标准下,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精。因此历史教学在发展中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和考验。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部门和老师所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引言:
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党和国家、社会对这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基本要求。伴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也由建国后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目标到2003年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再到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明确了高中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这一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历史课程更加准确的反映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开展教学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脉络,增加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历史思维和视野,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的内涵
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界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王艳萍认为“核心素养,即‘关键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素养,是反映个体需要及社会需要的素养”。体现出核心素养是关乎个体发展和适应时代变化需要的一种关键素养。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所谓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使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具体化。这五大核心素养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历史学科中又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
2、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2.1创建有效的情境教学环境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历史的一些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空间,避免学生在老师强迫下被动学习而对历史产生抵抗心理。同时也要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他们轻松愉快地了解历史,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的学习历史,摸索出更适合、高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和思维能力,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2.2依托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恰当的历史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史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视频,展示丰富的图片,文献资料等史料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工业革命的概况,更好的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
2.3认真分析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整合
新课标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教师必须紧扣课标,认真分析教材,搜集史料,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内容进行适当有效的整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教材中的各个板块和章节,准确把握各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范围、重要事件、焦点问题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等,并把解决以上问题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联系起来。整合教材内容可以根据模块中关键历史事件的时空发展变化进行;也可以围绕一个核心事件层层展开;还可以对同类内容进行横向联系、纵向比较等不同形式设计内容。
2.4结合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有效的课堂
创设历史情境。虽然历史事件不可再现,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搜集整理一些有关的图文、音像资料,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恰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打破时空限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活跃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更好的感知和认识历史,在生动的课堂中获得深刻的学习感受。
2.5联系实际,适时总结升华,培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有的价值情感,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高中历史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成长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用之才。但教育过程中,泛泛的语言描述和空洞的说教,很难达到撼动学生心灵、激发他们家国情怀的效果。多媒体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运用丰富多彩的音像、图文形式渲染气氛,向学生展示历史事件、爱国志士的事迹和言行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奋斗豪情,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一个教学环节结束后要适时做有效总结,联系现实,升华情感。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美国为了阻止中国商品自由进入美国市场,阻挠反对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以及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等。并播放中美贸易谈判取得阶段性成就的新闻视频,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政府有决心、有能力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民族尊严,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教师再适当点拨激励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相联系,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历史课堂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目的。
2.6优化教学评价,培养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评价,达到更加优质的教学效果。首先,要转变评价观念,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模式。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其次,为每个学生制作一个历史学习档案袋,将学生的课堂活动、作业完成等表现记录下来,不仅可为综合评价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数据,还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并且可以激励和督促学生改变不良学习习惯,获得更大进步。最终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使历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结语
高中是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高中历史应该充分发挥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优势作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应该成为历史教学的必要环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升历史思维,培养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感,推动历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晓倩.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D]闽南师范大学,2020.
[2]廖长伟.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D]温州大学,2019.
[3]刘凯华.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概念辨析教学探索——以中国古代史为例[J]教学考试,2020.08.
[4]汪世共,袁贵生.高考历史试题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考查[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0.02.
[5]茹建中.基于史料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探讨[J]课程教学研究,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