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真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中学 526500
摘要: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现如今信息时代背景下,每天都是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有用的却很少。学生要想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就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从各种读书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名著是经过长时间沉淀,且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的优秀著作,值得每一位初中学生去阅读和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初中是学生学习与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为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初中;阅读名著;习惯养成
一、引言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强调了阅读名著对初中学生的重要作用,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阅读名著是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可以满足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与疑惑心理,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使学生从中获得收益与启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初中教育阶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名著阅读,通过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更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生养成阅读名著习惯的重要性
1.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名著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文人智慧,学生阅读名著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习各种从未了解的知识,能有效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不出家门就能广知天下事。
2.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阅读名著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学生才能静下心来专心阅读,才能从书籍中体会到各种深刻含义。阅读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在阅读的同时要学会思考与分析,猜想故事发展的情节与人物的命运,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与方式,品读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涵义,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大脑变得更加灵活,想象力与创新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3.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理想与道德品质的提升。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初中生面临着各种诱惑与挑战,同时也为理想的追求带来了挑战与机遇。通过阅读名著,学生可以学到丰富的生活经验,从名著故事中体会到各种人文精神,随之引起学生的共鸣与感悟,让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断地提升。可见,在初中教育阶段中,除了教授学生教材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名著习惯,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如何指导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但由于客观因素并不能全面的看待世界。所以,为了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世界,正面的看待世间的人事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去实现这一期望。阅读是一个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学生需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
1.有选择的阅读名著,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就要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的进行阅读。
为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思维与角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名著进行阅读。例如,在学习课文《精卫填海》时,该文本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推荐《西游记》这一神话名。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是男同学很多都会对漫画、游戏以及冒险等内容感兴趣,教师就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这一著作。对于女学生来讲,她们对童话类、故事类以及散文类的读物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将《童年》《朝花夕拾》《繁星 春水》等著名作品推荐给学生。在学生兴趣基础上推荐名著可以快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长期阅读的精神,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学识与内涵修养。
2.明确阅读目的,有计划的读书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养成长期阅读的良好习惯。但也不能盲目的去阅读,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去阅读一本名著,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名著去学习其中所蕴含的深层内涵,通过阅读学到了什么。除了阅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写一篇读后感,以周为单位,将学生阅读的感受和体会写出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海底世界》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这一著作,让学生有目的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如:该名著中主要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博物学家在两万里行程的探险中得到了什么,他探险目的是什么?通过阅读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等等,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要学会思考,在文字中寻到答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阅读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掌握有效阅读方法,提高名著阅读效率
拥有好的阅读方法可以让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从名著中学习到更好、更丰富的知识。好的阅读方法也是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教授到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效率。首先,运用读写结合的形式,加深文章的深刻印象。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人事物关系,如果只是单纯的观看文字,只能形成片刻的记忆,更无法深入的了解书中内容,梳理其中的关系。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写结合形式去进行有效的阅读,从而加深阅读的记忆。例如,在阅读《名人传》时,学生可以在每天的阅读后写一小段阅读体会,实现读写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其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让学生能更加透彻的理解该著作。很多名著作品内容有着极强的逻辑性与推理性,所以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与思维能力。但是学生一味的阅读而不去思考的话,就无法深层的去了解著作中的思想内涵,失去了阅读的意义。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勤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勤于思考,而不是逃避,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时,引导学生思考保尔柯察金奋斗的意义,思考生命的价值。
4.积极组织阅读交流活动
在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而不是被动的进行阅读,更不能为了满足教师的要求去阅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失去了阅读名著的真正意义。为能让学生保持长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名著阅读开展各种有趣的话题交流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将自己阅读的感受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讲一讲彼此阅读时遇到的趣事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保持长期阅读的兴趣和良好习惯,还能让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教育阶段中,阅读名著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阅读名著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学视野,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能了解多元化的精彩世界。在阅读名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使阅读名著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不可缺少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1]邹亚美.初中生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J].启迪与智慧(中),2020(03):36.
[2]景独一.初中生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J].家长,2019(35):162.
[3]郑玉婷.指导初中生有效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新课程(中学),2019(10):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