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雅文
沙镇镇盐场小学
旺狗报喜辞旧岁,金猪纳福迎春来,2018-2019年第二学期如期而至。新学期伊始,我校举行了教研组组内研究课,我们三年级组全体教师都认真准备了公开课并听评了其他老师的公开课,这次活动我学习到了很多,可谓是受益匪浅。
我们组一个新教师讲的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年、月、日》这一课。她的这节课没有采用课本上出示的天文馆“三球运动”这一情境,而是由孩子们假期出去旅游的一张火车票引出新课,在后面的课中也没有提及相关的天文知识。对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课本上为什么要选取“三球运动”这一天文现象做为情境导入呢?既然课本上出示了我们完全不提及这样的做法可取吗?
在评课会上,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新老师连忙解释到,她之所以没有选取“三球运动”这一天文知识做为导入:一是天文知识离我们的生活较远;二是这块知识和数学的关联性较小,对学习“年、月、日”这块的知识并没有很大的帮助;三是感觉天文知识较为枯燥,做为导入不够吸引孩子。
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位新教师的想法,我们置于宇宙之中,天文学科对我们看似遥远,实则息息相关,虽然天文学科和数学学科在小学阶段关联性确实不大,但数学课只讲数学,既加深了学科之间的分离,又有目光短浅之感,“三球运动”是“年、月、日”的由来,让孩子了解这部分知识有助于他们知识结构发展的系统化、全面化,也响应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
我们组的老师们对此展开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的教材是由数位数学方面的大家,历时数年所编著的,把天文知识放在这里做为导入肯定有他们的道理。如果觉得它做为导入不够吸引孩子,至少要在后面的课堂上做为一个小重点提到,完全不涉及,这个做法不妥当。
还有的老师提到提到了“资源整合”。我通过翻阅资料了解到,“资源整合”是课改中的一种新思路,新一轮课改特别强调各学科都要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在“年、月、日”这一课中出现天文知识就是资源整合的一种表现,“资源整合”它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说,数学与语文就可以整合起来,教学数字时可以让学生说一些有关数字的成语等,数学也可以与艺术整合,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可以让孩子剪一剪小花朵、小树叶等轴对称图形,数学还可以和体育、现代信息技术等很多学科进行整合。“资源整合”对孩子们非常有益处,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全面,使数学这一学科更加生动、有趣!
这时我又有了一个新疑问:课本上的情境都是好情境吗?我反复思考后觉得并不尽然,比如说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青岛版的,其中使用大海这一情境较多,在我交流的城市小学,孩子们外出旅游机会较多,提到大海孩子们一脸兴奋,又高兴又亲切,但在我所任职的农村小学,当给孩子们提到大海后,孩子们一脸陌生,没有城里孩子脸上的那种兴奋劲,可能由于农村孩子外出旅游机会较少,见过大海的学生太少了,没有办法引起共鸣,所以不见得课本上的情境就都是可以拿来直接使用的情境。
那什么样的情境才算是好情境呢?有具体标准吗?通过总结反思之前的教学经验,学习《数学新课标》等先进理论知识,向同事们请教、研讨后,我有了几点自己的想法:
1、教学情境应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做为一线教师数年,我发现每当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时,学生会表现得很兴奋,学习兴趣大增,而且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当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后,数学将变得更有生命力,更能展示出它无穷的魅力。
2、情境应新颖、有吸引力,并且适合孩子。
在创设情境时,老师应提前做好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孩子的已有知识和相应经验。一个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又能抓住学生眼球的情境才可以称之为好情境。要做到吸引孩子,我认为首先教师使用语言应优美、丰富,其次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再者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所以适当在情境创设中添加互动性强的小游戏,播放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绘声绘色地讲一个数学小故事等,都是个不错的选择。
3、情境应为教学服务。
情境创设做到以上两点就够了吗?当然不够,如果情境只是一味的追求新奇,而忽视了教学,那只能称之为“花架子”,除了哈哈一乐,对学生毫无益处。情境应为新知识服务,应紧紧围绕着教学,应真正为了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而创设。
以上是我由《年、月、日》这节课引发地对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一些思考。要创设一个既为教学服务,又适合孩子又能吸引住孩子的情境并不容易,但作为一名教师,通过不断“充电”,丰富自己,我相信一定可以给孩子们创设出最有效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