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二小学
儿童天生会对“未知的领域”产生天然的“害怕心理”。事实上,这样的心理,是儿童自我保护的合理策略。所以,学生如果出现“害怕”,那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
曾经读到: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所害怕的,并不是那物质或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所要面对的物质或事件根本无从了解。这话如醍醐灌顶一般,冲击到了我的内心:原来,我们以为的“怕黑、怕蛇、怕老虎……”之类的问题,还是要考量现象背后的心理。的确,因为不知道、因为没有确定性,我们才会盲目而害怕,大人如此,学生就更加了。
很多人说,害怕并不是件坏事啊,它可以让人有敬畏之心。的确,有所畏惧,自然会小心翼翼,并且,在很多时候,能够保持特有的冷静。
然而“害怕”这种心态,还是会带来问题。比如,因为害怕而不敢尝试。我遇到一个孩子:她非常渴望参加学校升旗小队,哪怕是一次机会也好。但是,腼腆的性格,小小的个子,实在太不起眼,如果不是在“说说我的心里话”这样的活动中看到孩子的心声,这问题根本无解。然而,最为关键的是,当她把这个信息表达出来时,我建议她去找班主任,可是她不敢,她说“怕”,后面甚至还有一大堆假设……最后,我只好找班主任和大队辅导员协调,算是圆了孩子的梦。
所以,在很多时候,孩子内心那种本该有的自信,会因为“害怕”而难以升起。同时,“害怕”会阻碍人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很多的创意,是需要在积极的尝试中,在自由的状态下,才会产生灵感的火花。
作为中段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内心,还是比较纯净的。“害怕”的心理,我们以为很多都是被莫名地吓出来的。比如,从小来自于家长的“小心被狗咬、外面黑、有妖怪、要掉进水里的”之类,不断地在孩子耳边强调,他们就自然形成了畏缩的状态。所以,让学生明晰“吓到自己”的状况究竟是怎么回事情,显得尤为重要,这,似乎要对孩子实施“系统脱敏”。
为帮助学生能够感受自己在“害怕”产生的过程之中那内心感受的变化,老师安排了“暗箱探物”的心理实践活动。下面是操作的具体细节: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恐怖箱,(拿出黑箱子),哎呦,老师感觉这箱子有点重,里面可能有很多东西。而且,我刚才隐隐感觉到,里面有东西在动!(停顿,以一种很惊讶的表情,面对学生)额……老师还是不捧着它了,把它放在桌子上吧!(把箱子放在桌子上,随后略带害怕地长呼一口气。)不过,据说这箱子里面还是有点好东西的,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哪位同学敢上来挑战一下,把手伸进去,摸一下这里面的东西。让我们来挑战一下这个黑色的箱子!(放ppt)
师(很期待的环顾教室):好,你来!(点名一位小个子的女生,她是被同学推荐的,当然,她自己似乎也有点好奇心。)
师:告诉大家,现在,你的手将伸进这黑洞洞的箱子中,说说你此时的心情如何?(老师将孩子搂在自己身边,给她以一定的安全感,尽量保证孩子不至于出现反常。)
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正犹豫中。
师:哦……,我看出来了,你的肩膀微微有点怂高,原来是有些紧张,有些害怕啊。
生:点头,脸色有点微红。
师:那还挑战不?(微笑着看着孩子)
该女生迟疑了一下,上去尝试。孩子很拘束,有点犹豫,畏缩着身子,试探着将手伸进箱子去感受里面的东西。大概是触碰到了什么东西,她迅速将手抽出。
师:怎么了?
学生说:感觉滑滑的。
师:你感觉滑滑的是吧。
那会是什么呢?(略带疑惑的神秘)你的挑战就到此为止,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你先回座位上去吧!
师:(面向全体同学)有愿意第二位上来尝试一下的吗?(环顾一圈)好的,请这位同学上来摸一摸吧!看起来,你好像胆子挺大啊!那你来试一下看!怕吗?
孩子的手进去后,很努力地去探个究竟。并且告诉了大家:里面好像有在动的东西,并且很光滑。
师:你摸到会动的了是吧!可能是什么呢?
下面的学生在小声地议论,老师依然没有想要公布答案的意思。
师:同学们,还有敢上来挑战这个神秘的箱子的吗?(期待地看着一位女生)XX同学,你愿意上来挑战一下吗?没事的,别慌,我们陪着你!
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箱子边上。
师:你能告诉我们你现在心情如何吗?
生:有点紧张有点害怕。老师……(孩子还想说什么,但是止住了)
师: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老师,要不我马上试试看。
师:好的,祝贺你鼓起了勇气。先别着急。(稍转身面对大家)同学们,看着这位同学的状态,大家内心有什么感受?
(学生闪答)哦——有好奇,有紧张,有激动……好的,那我们先让这位同学尝试挑战一下自己吧!
该学生非常专注地伸手进去,努力摸着箱子里的物体,但是,最后,还是不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
师:不管怎样,你敢上来尝试,还是要为你的尝试而点赞!
……
小结:同学们,不管里面究竟是什么,我们这么多同学都上来尝试摸了里面的物体。大家思考一下,在这个活动中,你的内心,或许有些怎样的体会?
学生很快有了想法:
生1:其实,这好像不那么可怕,我们只是被这黑色的样子给吓到了吧。
生2:我现在还是有点紧张的,但是,比刚才手伸进去的时候好很多了,老师,告诉我里面是什么好吗?
老师微笑着,告诉他马上揭晓答案。
生3:我感觉这害怕的心理很快就消失的了。我好想马上得到答案。
……
在这个心理体验的活动中,尽管孩子开始内心是害怕的,但是,他们出于好奇,还是愿意进行这一次尝试。当然,他们知道老师不可能放对他们会造成很大危险的物体,只是,因为不知道,还是有一些害怕存在。
心理体验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关于学生克服“害怕”的专题辅导,需要系统规划持久尝试。这个活动,仅仅只是系统行动中的小环节,但是,通过这次实践,还是让我有了些许思考:
首先,只有去经历,学生的内心才会真正有感触。
活动中,让学生很真切地感受了自己在面对未知世界时所产生的心理变化,这种入心入味地体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害怕产生的全部过程”,这个小小的载体,似乎在帮助学生重温曾经的问题,本次体验,不是无意发生,也不是独自盲目行动,而是在老师同学的共同支持下,在有着强烈心理助力的前提下实施的。这个过程,学生能够觉察到那安全感的存在。为此,这样的台阶使得学生可以真正意义上去感受自己的内心变化。也正因为有集体的支撑,那几位平日里特别胆小的孩子,也愿意尝试。
这就是集体氛围下的心理力量。
其次,体验需完整,学生的感触才会真正的到位。
我在课后询问第一个上前挑战的女生:“如果老师开始叫你直接伸手去摸,你敢吗?”她说“打死我也不敢”。我当时采取的是“缓慢适应”的策略,从“进入场域”到“进入尝试”状态,我与该学生之间,有一段小小的对话,这段对话,是一个让孩子缓慢感受自我内心的真实过程,孩子会在这短短的半分或一分钟内,进行激烈的自我内心搏斗,她在努力辨别这次尝试对自己内心、未来、当下等情况下的各种结果……也就是这个过程,让她积蓄了心理的能量,最终,让她尝试将手伸进了“挑战箱”。同样道理,我们需要给孩子以完整的体验,这个体验,实际上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在面对这个“害怕”的情节时,他的内心所进行的激烈斗争。
这就是完整过程下的心理成长。
第三,自主性提炼,学生的成长才会真正的发生。
非常欣喜地看到几位上台尝试的同学在实践之后有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感悟。同时,他们的尝试、他们的感悟还给了更多孩子以良好的启迪,这说明,心理健康学习的过程,是完整的,学生自主性内化感悟的过程,也是流畅的。这种完整与流畅,给了学生生命成长旅程中最为宝贵的东西——它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孩子们能够意会到,更能够将这一种意会,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迁移和应用。
这就是心理体验中的完美成效。
参考文献:
1.从“教育”到“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德育工作/林甲针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