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深文化理解 提高英语能力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9期   作者:徐少女
[导读] 在注重实践的英语课程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语言,
        徐少女
        龙港市第一小学   浙江省温州市   325802
        摘要:在注重实践的英语课程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语言,但因为在客观上存在着异国文化之间的障碍,使得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尽如人意。本文就如何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以期提高其英语能力方面做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意识 环境 语言运用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英语已成为现代交际中的重要工具。但英语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语言,在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也随处可见,所以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了普遍重视。英语教学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小学作为英语教学的启蒙阶段,就应该让小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为其进一步学习英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文化环境,渗透文化内容
        语言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运用的。我们要学好一种语言,必须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在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下,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渗透文化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让学生对英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1、课堂英语氛围的创设。学生英语知识的习得主要来源于课堂,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用英语教英语,把英语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客体(英语)和环境三要素维系成一条纽带。在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给学生一种自然有效地掌握所学语言的机会。在浓厚的英语气氛中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养成用英语交流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能在教学系统中处于活跃地位,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听力技能。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模拟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语言环境。如制作卡片、图表、模型、玩具、图画、学生人物和实物等,让学生在模拟英语情景中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助于加速外语词语和实物实景的直接联系。
        2、课外英语文化的延伸。要让英美文化意识真正的渗透到学生的心中,除了在课堂上应营造良好的氛围之外,在40分钟的课外,更要让学生时时处在这种文化的包围之中。弥补在教学中存在的客观局限性。
        a鼓励学生在课间用英语来进行交谈。休息时大家的情绪都比较的放松,而且讲话者也不被大多数的人所关注,所以较少有紧张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与别人的交流是最自然的,所学的语言也最容易巩固,并且形成了大家说英语的环境。
        b优化校园英语环境。我们可以在校园的建筑物及各种设施上都使用英文标记的名称。在布置教室的时候,多用一些英文的标识。组织学生定期的出英语黑板报,进行英语演讲、讲故事比赛等等。
        c精选课外读物。如果教师之满足于教授学生教材上的知识,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应重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一本好的课外读物,能让学生学到各种语言知识,当然也包括其所包含的文化。
二、关注细微之处,提升文化意识
        一种语言必须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思想方式等无不在语言之中体现出来。
        1、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单词教学时应该注意该单词在其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尽量体现其文化色彩的一面。

例如:学习“Christmas”一词时,我们可以教授一些西方人如何过圣诞的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讲这是外国的一个节日,从而让学生加深文化的了解;又如,我们在教学“black”一词时,应注意到其中的用法差异,红茶的英文是“black tea”而非“red tea”;再如,“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是高贵、神圣、伟大生命力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自豪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但在西方文化中它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如果我们面对说英语的人自称是“ the descendents of dragon”,会引起尴尬、诧异,甚至是厌恶。
        2、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和比较,让学生了解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的异同,以提高学生文化的敏感性。针对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如称呼语、答语与感谢、问候等,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差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能让学生能真正的运用所学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以打招呼为例。在中国,熟人见面打招呼有许多方法,如中国人一见面就会问“吃饭了吗?”而在英语中这种问法意味着你要请他吃饭。又如love ,dear,pet等这些词语在英语某些非正式场合用得特别普遍,如公共汽车售票员和乘客之间常会听到这样的称呼,但在我国,这样的称呼只用于朋友和家人之间。再如,英美教师对于学生直呼自己的名字不但不感到生气,而且倍感亲切。但我国学生对此无法理解,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英语教学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如:This is Tom speaking . Who's that ?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工作单位的名称。如“Hello , 7700262 , This is May .”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会犯这样的错误:Hello , Who are you ?”所以只有细微之处才能了解英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方式,避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交际障碍。
三、注重语言功能,积累文化知识
        语言的本质是社会交际功能,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运用所学语言与操作语言的本国人进行正常的交际。而真实的教学情景不仅是学生进行交际活动的前提,而且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展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在特定的语境中得体交际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活动入手。创设英语的话题和情境。根据课本内容设计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可鼓励他们演课外的一些童话故事剧或英语小品。当然,对于这些活动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通过这些表演,学生既运用了所学的语言,又积累了外语的文化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学好母语文化,丰富外语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的内涵,在学习英语及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对小学生进行本国文化介绍。学习好本国文化可以对异国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提高鉴别、鉴赏能力,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作为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是不能够忘记的。在我们过某些节日的时候,学生常会问我们这个节日英语怎么说,如中秋节(the Mid-Autumn Festival),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在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导入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欧美传统文化知识,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完整的世界意识,对今后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教师告诉学生在英美国家有许多节日是没有的,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等,这些节日都是由中国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所产生的。同样,英美国家中也有许多我们没有的节日:感恩节、圣诞节、狂欢节等等。在这些节日中西方的人们都要做些什么,以及这些节日是如何来的,教师可以做概括性介绍,让学生回家后主动收集有关资料。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完成任务,很自然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包容的态度,逐步使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同时教育学生始终热爱、坚持并发扬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和传统。
        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对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上,要把知识的传授与语言文化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文化的意义渗透的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好英语,运用好英语这一个工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陈少敏.《小学教学全书—英语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4、沙丽华、韩德复《“渗透、整合、思维”递进式教学模式的结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