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 赵拓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赵拓
[导读] 摘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1
        摘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因此,市政道路的建设面积也随之不断增加。传统的城市市政道路排涝能力低,一旦城市出现短时间暴雨,无法及时排除路面上的积水,往往造成市区出现洪涝灾害,这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活动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严重影响人们的出行和生命安全。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积水问题,人们引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和吸收,能有效地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泄洪压力及城市洪涝问题。本文就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展开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市政道路
        1.这种理念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有所改善和程序优化城市的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当今,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准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染状况日趋严重。在城市的设立建设中,不仅仅触及城市发展,还触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设立建设。海绵城市的设立建设可以很好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在海绵城市的设立建设中,海绵效应是最主要的。它可以有所改善和优化城市排水控制系统,使城市公共设施更加健全,连接城市存储压力,有效充分利用水资源,防止洪涝灾害,阻止城市干旱气候,并有效果的控制城市水利资源。
        2.城市海绵道路设计所包含的理念
        海绵城市道路结构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带动城市建筑行业,最大限度地进一步减弱降雨的混乱排放。整体的结构设计思路是:降雨首先经预处理器后,先引入道路建设的绿化地带,经相关联的公共设施及覆盖公共设施处理后,在道路建设绿化地带上设置红线外绿地,进一步有效的减少雨水径流对土地的直接影响,有效保证降雨排放不受到其他主要因素的直接影响,有效果的连接管网,及时排放降雨雨水。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是在以确保道路车辆安全防护和实际道路建设特性的先决条件下,在道路和行人专用道上设立建设可渗透的路面和排水湿地,以进行一系列处理后排放雨水,减少环境污染和清洁城市道路。
        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分析
        3.1道路路面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有效融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需要充分做好市政道路各个环节的设计工作要点。在具体的设计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需要对路面材料进行针对性选择,使用透水性能更好地路面材料。可以使用透水沥青混凝土材料来进行主干路铺设。同时使用透水砖对人行横道路面进行铺设,在设计工作过程中可以合理使用植草砖型绿化带进行设计,通过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市政道路路面整体的渗水能力。第二,为了有效提高道路路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和吸收作用的效果,在具体的道路设计工作当中,需要对道路表面排水设计方案进行针对性选择。可以使用三层排水路面的设计方法,雨水通过路面表层渗透后进入透水层,通过透水层将大量的雨水直接输送到过滤层和排水管道当中。通过这种设置方法可以对雨水进行滞留,保证雨水不会直接渗透到路基结构当中,直接汇入排水设施系统。通过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整个道路的滞水工作效果,但是在设计工作中需要注意,排水口的密度需要进行合理设置,防止路面径流排灌效率较低,造成雨水大量堆积等问题。
        3.2道路断面的设计
        通常情况下,市政道路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路面会出现大量的裂痕,这是重车累计荷载造成的,所以在处理这些路面断裂问题时,需要在设计中充分满足车辆行驶的最大承载力,同时还需要考虑路面长时间积水,会通过裂缝对路基路面造成损坏这一重要因素。因此,应结合道路功能、竖向和景观要求,合理组合,优化布局道路断面。

例如,将道路行道树树池设计成为生态树池,树池内种植土下凹,部分雨水可引入树池内,便于雨水向树池汇集渗透,使得路面的积水能够得到储存;防止雨水径流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通过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路侧绿化带的补充水源。这样既有利于修复城市生态系统,还能美化环境,提升综合城市生态效益。
        3.3植草沟的建设
        在城市道路范围内的中央分隔带或机非分隔带、道路周边绿地宜建设植草沟,作为雨水塘、人工湿地及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的建设在选择种植植物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是当地的植被,这样就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对于路面积水问题也有着一定的免疫作用,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大量地吸收和储存水资源;其次,可以将多种植被进行组合式种植,不但能够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且完全符合城市的发展观念。植草沟的建设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例如,一旦地下水资源的储存达到饱和,则可以通过这些植物将水资源输送到其他地区,尽可能汇集到一些没有达到饱和的地区。
        3.4道路排水设计
        (1)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是一种两边略高于中心的浅碟形绿地,并且在侧石上设置开口,引导路面上的雨水有组织地汇流进下沉式绿地内,达到雨水的蓄存、渗透以及排放目的。当雨水较多超过了绿地的蓄存量时,多余的雨水会通过绿地内溢流设施的引导排入市政雨水排放系统中。雨水的量超过调蓄深度时,多余的雨水直接溢流或者是经雨水收集口排入雨水管道中,中分带之中的雨水在渗入土中之后会进入中分带中埋设的盲管,经盲管排入雨水管道之中。下沉式绿地与车行道之间的路缘石做开口处理,开口间距为10m,在道路的地点处要增设开口路缘石,开口处要设计有沉砂池,起到防冲刷与拦渣效果。设置在下沉式绿地中的雨水井盖采用篦状,检查井的井口可作为雨水收集口使用。(2)透水铺装。作为市政道路中常用的一种海绵城市措施,透水铺装有着很广泛的应用,根据面层材料的不同,透水铺装分为透水混凝土铺装、碎石铺装、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等,前2种铺装主要应用于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小的道路,效果良好;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主要应用于机动车道的铺装。其中,透水混凝土以其质量轻以及渗透效果好的特点成为使用最普遍的一种铺装材料。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透水铺装材料不断出现,透水性能与环保性能都不断提高。由于路基土多为红黏土,为防止雨水不能下渗而浸泡人行道,级配碎石中设计有透水盲管,将不能下渗的雨水收集之后排入雨水管道中。
        3.5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层次设计思路
        对于海绵城市结构层次的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和需要来决定。针对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地段需要设计排水性能好的结构层次,如雨水花园等。而对于降水量少、严重缺水的地区则需要设计储水性能好的结构层次来保存和循环利用水资源。整个系统应该先将积水导入设计好的管道中,利用结构层次分明的管道来将水运送到不同地区,完成水资源的重复使用,可采用穿孔PVC管来进行搭建,这种管道能够起到很好的渗透作用,避免出现堵塞现象。
        结语
        在现代化城市设计中融入渗水、排水、净水、用水等先进的设计理念,建设海绵城市。能提高城市不透水面积,能有效的对城市不渗水的面积进行控制,减弱对城市造成的水生态环境破坏,打造绿色城市,为“美丽中国”建设积蓄力量。
        参考文献
        [1]乔安,杨振玉,邢久红.浅谈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设计[J].房地产导刊,2018,(8):8.
        [2]何宇琦.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优化设计[J].智能城市,2019,005(006):33-34.
        [3]黄伟翔.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水系统优化设计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