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辉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 山东淄博 256100
摘要:在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备受重视。各种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正常的生活,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基于此,以下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
当前,在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健康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并且也引起了学校、体育教师的关注。那么,在现代健康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应当更加关注健康教育模式,要以此为背景,以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为主逐步展开教学。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就要积极地开展健康教育,并有效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更多地探索实践性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融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自我认知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平时运动时间少,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教室里学习,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可能使学生形成心理问题。适当运动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新陈代谢,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可以使学生在运动的基础上释放心理压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融入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体育运动是学生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体育教学中存在很多竞技类的运动形式。不同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水平不同,体育运动能够将学生的真实水平反映出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修正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自我认知,从而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方式对高中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对于高中体育教师来说,应当尽可能地加强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并以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体育健康教育教师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在课堂中起到引导作用,以多样的形式,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健康教育的关键性,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首先,高中体育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课堂中以前不了解的内容和状况,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活动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体育的自信心。其次,高中体育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并营造出良好的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氛围,要更多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作为高中体育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并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展现出自身的特点。高中学生在一个班级里,往往在学习能力、爱好和身体素质方面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应当积极改变体育健康教学的内容,要以适合学生的方式创新健康教育课堂,真正推动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采取互助教学模式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个人被群体接纳后更有利于激发成就感,提升个体自信的同时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所以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这个原理,采用互动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轻松、愉悦。
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渗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养生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助教学模式,对养生体育教学进行创新,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关于养生体育的运动内容,并通过多媒体等形式为学生讲解养生体育的运动形式,使学生了解养生体育的运动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建立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帮助培养健康心理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参与度。教师应当引导建立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以亲和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反应,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通过大的环境氛围,将学生纳入学习的团体之中,用氛围影响学生,用氛围带动学生。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同样是举行运动会,一个班的学生每个人都去参加了运动会,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只有报名参赛的同学才去参加了运动会。前一个班级认为,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在看台上为那些参加比赛、为班级争光的同学加油,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对他们的支持。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下,团结友爱的思想不知不觉就为整个班级的人所接受,集体的概念在这个班的同学心中牢牢扎根;而后一个班级认为,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没有参加项目的人就可以不去参加运动会。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下,集体的概念无法被大多数同学所认同,相比于集体荣誉,大家都更在意自己的得失。这两个班级的对比充分表明,良好的氛围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于体育活动氛围的营造,通过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
(四)结合学生差异性需求,做好抗挫分类指导
高中体育教学指导过程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抗挫折分类指导,提升学生抗挫能力。高中生体育能力的抗挫折是有所差距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体育背景不同导致在抗挫折能力方面有所偏差,分类指导要兼顾学生不同需求有效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以俯卧撑、仰卧起坐和引体向上为例,这些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对学生单项体能的训练,按照3分钟为限进行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设目标,根据自己目标是否达成来确定是否继续,对没有按照要求完成的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挫折感,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给予鼓励、支持可以适当调低目标,如从3分钟50个降低到3分钟30个给予学生锻炼的信心,而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增加训练量,如从3分钟50个增加到3分钟60个甚至更多,通过逐步增加的方式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的同时也给予学生运动的信心。总之,学生个体的差异造成了学生体育运动能力、抗挫折能力有所差异,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引导、鼓励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体育运动当中,有效避免单一鼓励方式对学生抗挫折的影响。
结束语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体育教育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有效疏导,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建立起健康健全的心理状态,通过体育锻炼,调动学生的活力和积极性,缓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耿峰杰.探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42.
[2]范志远.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J].高考,2020(17):192.
[3]李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管理[J].新课程导学,2020(02):53-54.
[4]黄敏.探析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管理学生心理健康[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3):165-166.
[5]李平莉.新课改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J].教师,2019(0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