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创新-创业”三段进阶式研究生“双创”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9期   作者:陈宁
[导读] (1.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都 611130,2.西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成都 611130)
        陈宁
        (1.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都 611130,2.西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成都 611130)
        摘要:在当前国际形势紧张、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加强国内产业链内循环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任务,“双创”便是构建内循环的重要工具之一,高校“双创”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在“新财经”背景下,本文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总结当前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范式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创意-创新-创业”三段进阶式研究生“双创”教育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包括三个阶段:创意-创意转化培养、创新-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实践孵化,三个阶段依次递进,无缝衔接。高校“双创”教育教学应当以现有理论为基础,实事求是,从本校实际出发寻求教师与学生两端改进的突破口;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当继续积极创新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才能把握住改革的方向,实现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教学范式;创意-创新-创业;进阶式“双创”教学模式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现状与问题提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科技水平已成为了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而科技进步关键就在于技术创新。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双创”指的是创新和创业,而“双创”教育指的是高校通过向学生教授创新创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并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发现并最终创业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包括创新创业理论学习,更包括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培育、创业支持等。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李胜利,2017),关注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对提升高校课堂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研究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在政府主导下各高校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双创”教育资源整合,“双创”教育活动也从传统的以促进就业为目的转变为以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内涵式、深入式培养为目的,也延伸出了包括讲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
除此以外,新时代也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自教育部开始大力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以来,各大财经类院校顺应新文科建设要求,提出了“新财经”理念。“新财经”理念诞生于 “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设的相互交叉,能帮助高校有效探索并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也是开展研究生“双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要培养优秀的研究生“双创”        人才,我们就需要在“新财经”理念下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体系构建与教学进行优化。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了上述诸多成就,但因其受到传统固有教育思维影响及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薄弱等影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在探索式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创新创业课程模式较为单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本文将对当前“新财经”理念下西南财经大学开展的研究生“双创”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回顾与分析,梳理问题、明确对策,以期丰富该领域研究并为其他高校提供一定参考。
1.2 研究意义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改革方向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国内高校“双创”教育已取得显著进步。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态势放缓,我们应当重视内需消费,通过创新创业完善产业链构建内循环。这便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这向高校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双创”教育模式也便有了新的方向。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完善不仅能为国家培养更适应市场的“双创”人才,也能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回顾总结国内高校近几年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结合当前市场对“双创”人才的需求,本文凝练出创新型、示范性、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为高校“双创”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2 常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2.1 讨论式教学
2.1.1 基本内涵与理念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研究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我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学中,讨论组织这样的讨论教学法也是极为常见的。
        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利用该法组织教学,研究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研究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通过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研究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
        讨论式教学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即能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等。然而其弊端也是非常令人头疼的,主要体现在课堂组织教学不易控制、比较耗费时间等。因此可以看出,讨论式教学对教师的挑战度是比较大的。一场成功的讨论需要组织者有整合不同观点和应对小组成员需求的能力。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各参与者的活跃程度和组织者对整个讨论阶段的判断和引导。然而,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讨论组织者有时也难以应对层出不穷的状况和讨论中出现的不当言语或行为,致使讨论难以持续下去。
2.1.2 设计与实施
        下面我们将以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教学为例,说明我校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如何运用讨论式教学模式。
        在开展本次课程前,教师会对课程进行充分准备,包括:(1)制定教学计划,对课程时间进行规划。(2)拟定讨论案例或问题。(3)提前进行小组分组,并将研讨主题发送给学生。
        组织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注意对过程的把控,包括:(1)创造包容的环境。(2)充当协调与补充的角色。(3)控制讨论的节奏。(4)积极地给予反馈。(5)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关注并推动内向者参与讨论。(6)引导讨论的延伸,并进行总结与评估。
        在教学完毕后,教师应当再次审视本次讨论式教学的效果,使用评估策略,搜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反馈,进行一定的问题调查。
2.2 以MOOCS为例的翻转课堂
2.2.1 基本内涵与理念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对于学生自主思考的引导,学生一味单纯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往往收效甚微,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翻转课堂这一基于掌握学习理论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其最早由美国的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Jonathan Bergmann 和Aaron Sams提出,初衷是把自己的讲课录制成视频来帮助缺课的学生,以便他们能跟上其他学生,同时,他们利用PowerPoint或其它软件录制课程视频,然后放到YouTube上供大家观看。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不仅缺课的学生会观看视频,其它没有缺课的学生也会通过观看视频来巩固所学。另一个变化是,他们的角色由单纯地教授变成了对于学生小组的引导,通过观察来确定哪一组的哪些学生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翻转课堂主要就是让学生在授课前先行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而学习的重要载体便是以MOOCS为代表的线上学习平台,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利用多媒体助力教学;其次教师需要在不断提升自身风险应对与企业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协助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这种教学方式表面降低了教师的地位,实际上的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翻转课堂不仅需要教师专业素质过硬,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模式不仅有效节约了课堂中的讲授时间,而且有效提升研究生课堂参与感,真正尝试创业与创新活动,但也有学者指出这种模式在前期耗费了教师大量时间,其中一部分原因便是应证了教师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欠缺。
2.2.2 设计与实施
        下面我们将以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教学为例,说明我校教师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如何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在开展本次课程前,教师会对课程进行充分准备,主要包括激活旧知识、激活新知识、应用新知识三方面内容。在激活旧知识环节,教师事前对选课学生通过辅导员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创业基础了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设计课程内容。在激活新知识环节,教师则选择易获取、易操作的技术通过提供2-3个5-10分钟的教学视频,节约教师备课时间,同时将新知识利用多媒体的趣味性加以多形式讲述,将理论形象化。

最后的环节中,教师要适当设置必要的课程监督机制,如设置弹幕问答、课前小测等,也通过线上平台互动版块以及课程群等多形式与学生积极互动,及时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做到及时学习、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动态学习情况。
        课内教学可分为激活旧知识、激活新知识、应用新知识三方面内容。课程中教学相比课前,学生间的小组讨论成为课程内容的主体。考虑到学生学习时间不统一,可能存在内容遗忘的现象,教师首先将简要回顾视频内容,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也将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针对学生在线上遇到的相关问题予以回答并发放团队任务卡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根据小组问题进行差异化、个性化解答,灵活处理学生所学内容与自我兴趣之间的关系,锻炼其创新思维的同时实现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课程后主要分为反馈与实践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教师会要求学生形成“小组+个人”形式的讨论总结,在避免效果低效的同时引导学生注重总结创业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会在课程结束后不定时针对每个小组实际能力情况与兴趣提出个性化开放式问题,激励其在课后开展社会实践,真实参与研究生创新创业过程并在课堂进行展示。
2.3 游戏式教学
2.3.1 基本内涵与理念
        游戏式教学法主张“寓教于乐”,正是通过将“游戏”带入课堂,其在创业课程中的运用则是将创业过程简化后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模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知识有效吸收率。首先教师在设计其创业目标时应遵循smart原则,将目标进行明确且可分解的并明确告知学生;其次,有效运用“分数、徽章、登记和挑战”的游戏规则,给予其必要且及时的反馈能使学生自愿参与,并在真实体验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思维提升的效果。最重要的便是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如何让这场模拟游戏能够持续激励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则需要教师有必要的市场实践经验与管理能力,只有教师让自己模拟游戏开发者,掌握必要的胜任素质,才能让这场“游戏”稳定运行,让游戏式教学法发挥预期作用。
2.3.2 设计与实施
        下面我们将以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教学为例,说明我校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如何运用游戏式教学模式。
        在进行游戏教学之前,教师要有足够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在西南财经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首先会自愿选择开展的形式,而后在确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后,教师去做到彻底了解自己所授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和目标,而后针对该课程中的适合进行游戏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设计适合学生的课堂游戏。而学生也同样会根据教师选择的形式进行所谓的“双选”环节,做到学习风格与教学风格的尽可能匹配。
        在创业课堂上,教师将在讲授必要原理与专业创业知识基础上给予学生初始资金,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主创业,学生可根据团队个性与喜好自由选择创业类型以及经营的形式,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商业计划书的撰写,通过在校园中的模拟经营自负盈亏,切实感受创业的过程,教师也在此过程中加以引导,及时解决团队创业中的问题,并实时评估各团队经营进度,最后在期末结束前2周结束经营,每个团队会将其创业经历进行展示,教师也将进行总结反馈,通过这一最终过程实现创业素质技能提升的闭环机制。目前依然延续至今的创业项目,包括学生实验超市、学生广告实验公司、代取快递等项目都是西南财经大学创业教育成果的最好的见证。而教师在学生创业素质与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要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创业能力与专业素质,真正构建学生-教师双发展的双环机制。
        对在课程中所成功孕育的项目,教师也将对其加以指导,使其进行各类学术科研项目的投放,促进其成果转化,并在学校创新创业中心的帮助下实现导师与项目的精准对接,并引入企业技术指导,真正实现企业-高校-教师三主体协同创新创业发展机制。
3.结语
        “新财经”提出后,国内各高校积极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双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从普及式教育逐步向个性化、精细化教育发展。西南财经大学把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努力做到课程建设、实习实践、保障支撑三位一体,除基础讲授式教学模式以外,也形成了多样化、时代化与个性化的包括讨论式、翻转式以及游戏式三类主要教学模式在内的跨越“创意-创新-创业”三阶段进阶式的由政府、企业、高校三螺旋主导的综合全方位“双创”教育体系。然而,充分利用该体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创意。创意培养是该培养体系的第一阶段,高校应把它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方式,绝非简单地传授创业技巧技术、开设几节就业创业讲座。因此,引导学生富有创造力不仅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在第一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讲授创新理念和创业理论;更要设置第二课堂教育平台学分硬性要求,学生需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各类竞赛获得相应学分,以“学生自主+学分督促”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创新能力,从而引导其创意的激发。
        第二,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该体系的第二阶段,在该阶段我们需重视科教融合,参考已有先进经验将科研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资源。以我校为例,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研究生将在创新创业课程中讨论出的问题发展为《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创新训练项目,实现从创意到创新的飞跃。
        第三,创业。创业作为最后一个阶段,不仅需要融合前两个阶段的理论、经验、创新成果,更需要融合各类资源与各方指导,脚踏实地地勇敢实践。一方面要鼓励创新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在全真环境下进行模拟创业、加强创业类学生社团建设等,如“西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俱乐部”等;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推动优质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设施向学生开放,为研究生创业孵化提供配套条件,初步实现在校研究生创业帮扶从“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到“走向市场”的全链条无缝对接。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是如此。未来创业教育要想深入发展,一方面应基于现有理论,结合本校实际,寻找教师端与学生端改进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又离不开高校具体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只有不停地实践,才能把握住改革的方向,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余潇潇,刘源浩.基于三螺旋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5):111-115.
[2]熊耕.英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制分析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8,45(9):57-69.
[3]黄兆信,张中秋,赵国靖,王志强.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特色及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2):39-44+114.
[4]董颖,郑友取,李俊.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95-98.
[5]李政,唐绍祥.地方综合性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64-66.
[6]朱健.高校创业教育应着力构建创业生态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14-17.
[7]陈永杰,王莉.中国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模式及战略转型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5):12-16.
[8]邢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演进、问题及体系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8(1):21-24.
[9]周勇,凤启龙.基于创新文化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以江苏省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3,7(3):119-124.
[10]黄兆信,王志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7,38(4):37-42.
[11]武毅英,杨冬.近20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J].现代大学教育,2019(4):53-63.
[12]陈春琳.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的生态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21-23.
[1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曾天山,聂伟,崔吉芳,吴景松,王重,饶燕婷,朱富言,武向荣,杜云英,张智,马雷军,楚晓琳,罗媛.未来五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预测分析[J].教育研究,2015,36(5):20-37.
[14]童卫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J].江苏高教,2013(3):133-134.
[15]韩佶颖,尹弘飚.教师动机:教师专业发展新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14,41(10):88-95.
作者简介:
陈宁(1979.01-),男,汉族,四川乐山人,硕士学位,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
王淼(1997.08-),女,汉族,四川绵阳人,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范式创新。
王可欣(1999.06-),女,汉族,山东聊城人,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创新创业实践。

本文系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新财经’理念下研究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成果,项目批准号:2021YJG038。
本文系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新财经’理念下研究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成果,项目批准号:2021YJG038。] 王淼2 王可欣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