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幻幻
蚌埠市朝阳路第三小学
摘 要: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我国疫情研究论文的知识图谱进行描述和评析,为我国应对重大疫情事件提供理论框架和对策建议。以CNKI中CSSCI期刊收录的有关疫情研究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我国疫情研究的基本特征、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对疫情的研究已初具雏形和规模,论文产出稳定增长;疫情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日益清晰;在公共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学、情报学、心理学等学科成果显著。但该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缺乏思辨性研究;国际化程度较低;以及“中西部的声音”偏弱等。
关键词:疫情治理;CSSCI;文献计量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爆发之日起,凭借其具有潜伏期和人传人的特征,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效药物,因此,做好防控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疫情防治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过的重大疫情不可谓不多,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3年的H7N9型禽流感……我国学术界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成果。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中CSSCI期刊收录的有关疫情研究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数据分析,直观地呈现我国重大疫情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为当前我国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提供理论框架和对策建议。
一、研究数据的获取和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检索平台。CNKI中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容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它不仅可以查阅中国有关疫情研究的优质学术论文,还可以提供论文下载量和被引情况,为相对全面地呈现中国疫情研究的最新动态,评估相关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提供了良好的检索平台。本文的检索方式是:于2020年2月1日在CNKI数据库高级检索平台中,主题设置为“疫情”,时间区间设置为“1998-2019年”,来源类别设置为“CSSCI”,进行检索,共获得281条数据,然后人工剔除新闻报道、座谈、评论以及会议纪要等方面的文章,获得有效论文为190篇。
应用CiteSpaceV和Excel等软件,在对190篇论文进行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描述性分析,以探索我国疫情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进展及其内在关系。
二、我国疫情治理研究的基本特征分析
(一)论文成果产出之历史轨迹
我国重大疫情研究兴衰演进的历史轨迹可以通过中国知网中CSSCI收录的该领域论文的年际变化来掌握。图1表明,自1998年以来,中国知网中CSSCI收录的有关疫情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年均收录篇数约为9。
其历史轨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98-2002年的初始阶段。此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对疫情的研究呈现零星化、碎片化状态,并没有出现研究热潮。二是2003-2007年的波动阶段。2003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范畴中疫情研究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当年中国知网中CSSCI收录的该领域论文有37篇,它不仅在发文量上创造了历史记录,还掀起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疫情问题的浪潮。三是2008-2019年的稳定增长阶段。此间中国知网中CSSCI收录的有关疫情研究的论文数量波动较小且呈现持续升温的状态:年均发文量为10篇,且标准差约为3.46。可见,这期间关于疫情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实际上,中国知网中CSSCI收录的有关疫情研究的论文演进轨迹与发生的重大疫情事件息息相关,2003年发生的SARS事件、2013年在上海和安徽率先发生的H7N9型禽流感以及2014年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等国内外重大疫情事件都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焦点。
(二)学术研究力量分布
1、核心作者群
核心作者群是指某一时期内在特定领域发文较多,影响力较大且相对稳定的作者集合。美国科学史学家普赖斯认为,核心作者在某一领域发表的论文必须超过特定的数量N1,且N1=0.747(Nmax)1/2,其中,Nmax为统计年段内最高产作者的论文篇数。[[]]通过计算可知N1约为1.98,也就是说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可以被称为疫情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因此,可以总结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范畴内疫情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李燕凌、单丽、刘明月、时勘、田璞玉、蔡少杰、曹树基、杜丽红、高文斌、黄瑶、李洪河、刘婷婷、余新忠、郑红娥、周力、朱新光。经统计,核心作者群的总发文量为43篇,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疫情研究相关论文总数的22.63%。在普赖斯看来,核心作者群的发文量应达到总体的一半,因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疫情研究的核心作者群还有待扩大。
2、地区与机构
对1998-2019年期间中国知网中CSSCI收录的有关疫情研究的论文的发文机构所在地区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190篇疫情方面的论文的发文机构分别来自25个省市,从西向东随着经度地升高,发文数量呈现递增的趋势,其数量比例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少数经济、教育发达省市。根据显示,排名前10位的省市,其所发表的疫情方面的论文数量共156篇,约占总数的82.11%。西北地区仅陕西发文10篇,约占总数的5.26%;中部地区湖北和湖南两省共发文25篇,约占总数的13.16%;约63.68%的论文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天津等东部地区,其中,仅北京一地发文数就达到50篇,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百分比约为26.32%。
我国疫情研究领域发文量排名前12位的学术机构。作为机构的个体来看,农业类高校是我国疫情研究领域论文的主要生产者。12所学术机构中,农业类高校共有4所,分别为湖南农业大学(排名1)、南京农业大学(排名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排名7)、中国农业大学(排名10)共发文24篇,占总数的12.63%。从H指数来看,湖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然名列前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业类高校在疫情研究领域拥有较强的实力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从单篇最高被引数来看,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排名第一,单篇最高被引数为151,另外南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学术影响力也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