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幼儿园
摘要:虞永平教授在《表演区(室)与幼儿园课程》中认为,幼儿的表演是在特定情景下的连续和系统表达,表演能促进幼儿动作表现力、交往能力、审美和创造能力以及情感的发展[1]。而绘本拥有着简练形象的语言,精美绝伦的画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其内容更加贴近幼儿生活、足够唤起幼儿阅读的愿望。所以由绘本结合表演游戏创作出的艺术表现形式,既能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给幼儿带来巨大欢乐,又能培养幼儿的表演兴趣,促进幼儿的情感、语言等多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绘本表演游戏;幼儿发展;策略
以绘本故事为轴心,铺展开一系列的表演游戏活动。首先绘本以其图文相融的形式先不断地刺激着幼儿的感官,激起幼儿的阅读兴趣。接着它明快的色彩,易懂的文字,清晰的构图,令幼儿开始不断的拓展想象,深化情感。然后在幼儿逐渐读懂故事背后的深意,将故事内化为自己的记忆的基础上,再将绘本融入表演,让幼儿在不断进行绘本表演游戏的过程中,语言能力、学习兴趣、科学素养、卫生习惯等几方面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所以为了更好的发挥绘本表演的教育价值,我在组织表演游戏时采用了如下措施:
一、以绘本表演为媒介,发展小班幼儿表达能力的策略。
绘本故事内容短小有趣、贴近生活、角色简单,语言重复,能够激发幼儿深入阅读的兴趣。那么由绘本改编的绘本表演游戏,以创造性的语言来表达绘本主题,通过角色的动作、对话、表情,情节的推进营造出了轻松自由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敢于说,愿意说,喜欢说,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多元的表演形式下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以绘本表演《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为例,在开展游戏前利用绘本课件、脚本创设、领域结合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丰富相关经验,为丰富角色语言做好前期铺垫。例如关于小鼹鼠的科学认知;其他相关动物的动作、形态、叫声;物体掉落的拟声词;对于不同粪便形状的形容词等,帮助幼儿在之后的表演中根据已有经验能够大胆的表达表现。在开展游戏时通过引导幼儿参与到绘本剧本的创作、道具的选择与装饰、绘本内容的进一步丰富,融入亲子绘本剧等多元开展形式等方式,鼓励幼儿在表演中与同伴交流、互动,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氛围中反复表演着绘本故事,丰富了口语经验,培养了书面阅读的能力,同时积累了“一坨又大又圆”“一粒小小的,黑黑的”“像XXXX似的”“捂着鼻子”“失望的走开”等规范生动的词汇,语言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锻炼了形体表演能力。
(二)重视表演结束后的评价提升幼儿表达的自信
表演游戏后的评价,不仅为以后开展游戏打基础,而且讲评的过程也是锻炼幼儿语言的过程。在表演游戏活动中,如果在游戏结束的时候让教师进行此次表演游戏的小结,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幼儿游戏经验不深刻。因此,在评价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师幼共同评价为主。在师幼共同评价中,充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例如《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每次表演结束后,可以让幼儿讲讲:你演了什么角色?怎样进行表演的?你觉得在整个活动中谁演的小动物最好,为什么?你觉得小朋友哪句话说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向幼儿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在幼儿评价的同时,发现自身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技巧。
二、以绘本表演为媒介,萌发小班幼儿科学素养的策略。
故事和表演游戏本身所特有的拟人化特征为幼儿提供了展开想像翅膀的广阔天空,为幼儿探索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尤其是生物现象)提供一个很好的、具有“发展适宜性”的背景。
(一)转变观念为“想象结合科学”提供心理支持
绘本故事的情节往往是虚构和想象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拟人化的动植物,这非常符合幼儿“万物有灵论”的思维特点。所以借助于多种多样的表征手段,幼儿便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
[2]比如在绘本表演《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幼儿在寻找的过程中轻松愉快的了解到不同大小、吃不同食物的动物排泄出的粪便形状大小都是不同的;苍蝇是鉴定粪便的专家,人类和动物排泄的习惯不一样等等。可见,科学素养与幼儿的想象游戏是可以和谐的共存,他们并不是一个对立的矛盾体。所以教师需要转变固有观念,改变以往割裂想象和科学的做法,重新审视表演游戏和科学素养的关系,为充满想象的表演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搭建起链接的桥梁。
(二)点拨启发引导幼儿不断深入的进行探究和思考
表演游戏以其象征性的特点,便可很好的将科学与想象有机整合在了一起。在表演中,幼儿对如何塑造角色和表现创造故事情节很感兴趣,这种关注会促使他们不断地深入研究如何演的更好,在研究的过程中新的问题随之不停地萌发,例如所有动物的粪便都不一样吗?狗的体型比成人小为什么粪便外形那么相像?同一种动物不同状态下粪便形态为什么也有差别?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的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幼儿通过对这些新问题的探究和讨论,进一步的扩充和丰富自身的科学经验,新知识的获得又会不断地反哺于表演游戏。在这种游戏→探究→再游戏→再探究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和不断激化,幼儿的科学素养就在这绘本表演和探索研究形成的良性循环中逐渐萌发。
三、以绘本表演为媒介,帮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策略。
幼儿的卫生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而是要坚持不懈的长期培养和积累。幼儿的年龄特点使然,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是不适合的。所以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绘本表演的适时介入能够成为很好的指向标,潜移默化的指引着幼儿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因为有切身的表演过、经历过,幼儿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一)巧借游戏过程渗透养成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绘本故事《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便是由一只乱拉粪便的大狗引起的,之后的每个场景都有动物拉出一坨臭嗯嗯的情节。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从刚开始对拉粪便的快感体验逐渐转为对动物随意乱拉粪便的疑惑,以此为契机教师适时介入,由“怎么如厕?”“如厕后要勤洗手”“怎么洗手”等话题展开一系列的健康活动,引导幼儿逐渐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并且由如厕卫生扩充到饮食卫生、睡眠习惯等方面,举一而得三;辅助创设健康教育环境,将相关粪便的卫生知识张贴在厕所,洗手七步图张贴在水池上,垃圾分类图张贴在双色垃圾桶处等方便幼儿随时查看,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养成卫生好习惯的重要性。
(二)创编表演情节感知养成卫生习惯的好方法
引导幼儿围绕绘本中的一些情节进行思考,并通过创编、改编、续编等方式调整表演内容,让幼儿在一系列的思考和调整内容后的践行中进一步感知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方式方法。例如在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中,和幼儿共同探讨“每个小动物的嗯嗯都拉在地上合适吗?”激发幼儿调整故事情节的意愿,从而尝试将每个动物随意拉嗯嗯的情节改变为将嗯嗯拉在马桶里。并且结合日常活动,为苍蝇增设了一个值日生的任务,在“找元凶”的过程中负责监督每只小动物清理好自己的嗯嗯。借助这样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之中的方式,让幼儿在表演的同时,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在表演游戏和同伴交往之后,逐渐形成保持良好卫生的意识和养成保持卫生的习惯。
总之,幼儿时期的表演游戏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珠宝,那么的珍贵与夺目,它并不是为了利用游戏教育将每个孩子培养成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而是希望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教师有效的支持和介入,优化表演游戏,让幼儿更加自主的融入游戏,在自由平等,舒适幸福的游戏环节中健全人格,获得知识,懂得生活,明白道理,为终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所以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发展水平,接纳和肯定他们独特的表现方法,教师适时的给与一些支持,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虞永平.《表演区(室)与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09.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