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琴慧
瑞安市第二实验小学325204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广大教育者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变得更有针对性,同时也更全面。在小学科学学科中导入项目化学习不仅是教育改革的新目标,同时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小学科学学科为主要研究背景,重点研究了项目化学习的优势,望能对小学科学课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启示。
关键词:小学科学;项目化;教学
引言:小学科学课是小学教学阶段中一门结合理论基础与实践的综合性课程,教学过程强调以实际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科学知识与技能。项目化教学与小学科学相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以更完整的探究过程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将所学所感代入到日后各科的学习中。
一、项目教学的概念
所谓的项目化教学,指的就是以适当的教学为指导,以一定的项目主题为教学重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实践活动,参与到项目设计、执行以及管理的整体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科学素养。此套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学活动,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因此,项目既是教师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小学生的汲取知识过程。
项目化教学彻底转换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单向知识传授”的形式,充分发扬了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优势,结合实际生活中会出现的问题、书本上的知识以及具体实践操作,三位一体,共同辅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引导其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且完成教学成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内化理解,对提升其综合科学素养有极高的促进作用。
二、项目化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一)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于新一轮课程开始之前为小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其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提升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要强调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性思维、自控能力、时间观念以及合作性能以及社交等能力[1]。项目学习的重点并不是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一定高度的科学探索项目,而是引导学生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并解决自身的学习问题,这一点与目标教学的实际意义不谋而合。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务必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设计适合其发展的教学目标,避免目标过高引起的厌学以及目标过低导致的兴趣丧失情况发生。
例如在新学期开始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新科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中的“观察植物”一节,在小学生开展“观察植物生长发育”的项目中为其制定一个“亲自栽种花卉并记录它由发芽至开花”的教学目标。由此,就能够将这一章节的知识贯穿于整个学期,由于“开花”这一目标的驱使,能够使小学生以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去记录项目中花卉的成长过程,同时可以将日后要学习的“观察与比较”“用手来测量”“植物是活的吗”等教学环节与本节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落实教材整体知识项目化教学的构建。此举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其对于整本教材知识的理解、融合,达到融汇贯通的项目化目标教学的实际教学目标,升华科学学习的意义。
(二)激发学习的驱动性问题
所谓的驱动性问题指的是与科学教学课程开始之前进行问题预设,从而引导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能够与教师共同分析、探究,并于最后找到答案[2]。驱动性问题能够维持小学生长时间的专注力,是保证科学项目进程有序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其愿意主动解决驱动性问题时,也就证明了其对于项目有了一定的了解。驱动问题应当是教师根据小学生的真实情况所创设出的问题,以学生为问题主体,而教师则承担指导者的身份,并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细致的阐述、探究与表达以至于最后完成项目作品。一个有效的驱动问题应秉持“可行性”“有意义”“有道德”等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根据新知识将驱动问题的答案不断推翻、重组,直至最终完成项目目标。
新科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中的“观察植物”一节中设立的“亲自栽种花卉并记录它由发芽至开花”教学目标同样适用于教师利用驱动性问题来激发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探究,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种植花卉之前就可以提出“栽种花卉的意义是什么?”,引导他们随着知识的累积与“开花”目标的达成,能够得出由“栽种花卉可以供人欣赏”到“花卉等植物能够净化空气”“栽种花卉能够充实栽种者的心灵”等答案。通过不断讨论、不断实践、不断观察的过程逐渐丰富驱动性问题的答案以及优化项目作品,同时能够使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学习能力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升华项目化教学的实际意义。
(三)构建过程评价
在进行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评价能够充当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指引其以更积极的态度去主动应对和解决项目过程中已经出现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过程性评价的意义,在于使教师清楚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知识、已经掌握到什么程度、不能接触什么内容以及教学重点的划分,教师应该对项目的具体结构以及内容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依据对于小学生的过程评价作出及时调整。过程性评价能够引导学生提升其自我监管能力,同时也能够凭借教师的评价及时改正、完善自身的不足[3]。
在进行新科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中的“观察校园中的植物”这一学习项目时,教师就可以将该项目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阶段,并在不同的项目过程中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不同的评价。例如,小学生在春天时会依靠植物的嫩芽来判断植物的属性,但是这一方式并不适用于植物已经成熟的夏天,由此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评价如“这名同学对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即使过了这么久依然记得观察植物嫩芽的方式,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正如我们在长大一样,植物也在成长,所以是不是应该运用新学到的植物观察方式来更好地达成项目目标呢?”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够及时纠正小学生的错误,同时不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反而能够通过鼓励的语气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来完成项目教学。
结束语
项目化教学更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提升其综合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应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项目化教学的优势引导小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万川. A-STEM引领下的小学科学课程项目化重构——以《发面的学问》为例[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23):62-63.
[2]蒋金燕. 运用项目化学习,建构高效科学课堂[J]. 新教育,2020,(32):62-63.
[3]沈洋. 小学科学趣味实验项目化设计与实践研究[J]. 教育与装备研究,2020,36(1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