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茜露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省杭州市
摘要:从当前全国高职高专的旅游类专业目前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来看,高职院校旅游旅游类专业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继续对其教学模式的进行讨论与研究。本文从教学模式现状等方面来系统研究和阐述,并提出了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旅游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措施。
关键词:全域旅游;高职旅游英语[旅游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旅游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必须本着“以我国教育十年发展纲要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突破口,构建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指导思想,在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人才能力培养、信息反馈系统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实践。
一、当前开封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实践教学课时不足
旅游英语专业[旅游类专业英语]是以商务[旅游]知识和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涵盖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从旅游英语[旅游类专业英语]课程的定位上看还是沿袭了学科本位的“唯学”型的课程模式,使其课程体系实际上是本科的“压缩”,只注重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性、系统性”,而忽略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的本质,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特别是与区域需求严重脱节。同时,对旅游类院校来说,商务英语[专业英语]也始终很难与旅游类主导的教学产生交集,很难发挥旅游类专业知识对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促进和启发作用。
1.2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旅游类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从目前的课程设置看还没有脱离学科性设置的特点,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虽然有技能部分的课程,但没有能完全针对就业岗位。由于旅游英语专业[旅游类专业英语]开设的时间较短,教学大纲还不完善,教材编写也不到位,有的专业课程使用的是本科生用的教材,另外各学校课程设置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实训教材相对比较缺乏,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要求。
1.3实习、实训教学环节薄弱
旅游英语专业[旅游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文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难度,实训课程的考核偏离“实用性、系统性”,学校学习与岗位学习脱离,学生实际应用旅游英语的能力与岗位能力的差距很大。
二、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旅游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2.1依托行业,联合企业,推进课程改革
2.1.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
在设置课程时,必须充分考虑涉外旅游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瞄准目标职业和目标岗位,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满足实际岗位需求为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目标,让学生一毕业就能进入相应岗位工作,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应加强校企合作,邀请开封市[当地]旅游龙头企业、旅游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参与旅游英语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课程开发的主体由单一变为多元,充分发挥旅游行业专家在学校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另外,要增强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可尝试对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旅游类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模块化设计,以增强课程弹性,通过这些模块的不同组合来满足人才市场不同的需要。模块化设计有利于及时调整课程,删减陈旧、重复的教学内容,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对职业化课程进行优化,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先进性与时代性。
2.1.2课程内容高职课程内容设置应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
德国学者认为,职业能力的内涵正随着技术的快速变化而处于巨大的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劳动者具有灵活性并善于以创造的方法,不仅能解决限定的问题,而且能在未知的领域发现并解决问题[4]。高职旅游英语[旅游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任务要从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基础理论的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另外,要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内容体系,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在内涵上的统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能使高职课程突破学科理论体系,形成自身特色,能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1.3课程评价高职旅游英语[旅游类专业英语]课程考核方式不应局限于卷面考试,而应实行开放式考核评价,注重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评价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开放的评价过程,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对学生持久就业能力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故很有现实意义。
2.2编写凸显文化特色的旅游英语教材
旅游英语[旅游类专业英语]教材必须与旅游环境相结合。在选择旅游英语[旅游类专业英语]教材的时候,不但要关注所载专业理论的普遍性、完整性,还应关注其具体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地方性和例证的典型性。应积极考虑编写展现开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展示开封[当地]独特旅游资源、凸显开封[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英语教材,以提高学生对开封市[当地]旅游景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熟悉程度,增强学生对开封[按当地]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2.3创新旅游英语[旅游类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传统的英语课堂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对此,可尝试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法来改变课堂教学现状。首先,教师创设一个工作场景,让每位同学都代入一个身份。老师给出一个项目任务,并讲清楚该项目任务的重要知识点和学习要求。之后,课程进入模拟实践教学环节。将班级分为若干组。各小组自行分配角色,然后按照要求进行演练,最后在课堂上公开表演。老师对每组的表演都进行评价,将每人的表现都计入其平时成绩。让学生在模拟工作情境中进行交流,能克服一些同学不敢主动开口说英语,不敢主动开口回答问题的毛病,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工作情境和交际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交际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拓展知识视野,增强英语语感,提升职业能力。可播放关于民俗文化的录像,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总之,旅游英语[旅游类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效率,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四)建设一支专业化师资队伍
培养高素质的涉外旅游翻译人才,专业化师资是关键。要大力培养旅游英语[旅游类专业英语]方面的“双师型”教师。渠道有两条:一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可安排旅游专业[旅游类专业]教师到外语学院进行英语应用能力强化培训,或者安排英语专业教师到旅游[旅游类]学院进行旅游专业知识学习,实现校内资源共享,优化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二是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可安排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以获取专业技能和旅游行业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要建立教学交流研讨机制,定期举办研讨会,鼓励教师之间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共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三、结语
如今,商务英语[专业]在商贸[旅游]行业的使用已经极其广泛,在商贸高级[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类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建立商务英语[旅游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但必须有效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改革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旅游类院校的商务英语[旅游特色]专业建设才会有发展前景,切实把学科办出自己的特色,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春丹,赵中利.工科院校文科专业的办学困境及对策[J].发展论坛,2001(9).
[2]贾虹.对理工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条件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3]廖静,田荔.职业学院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