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到治理:逻辑梳理与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黄华俊
[导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公共危机频繁发生,“管理”模式不足以应对现代社会的社会风险和危机,“治理”便应运而生。
        黄华俊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公共危机频繁发生,“管理”模式不足以应对现代社会的社会风险和危机,“治理”便应运而生。本文梳理了: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在应对公共危机时面临着政府组织架构、政府回应性、政府合法性以及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挑战;同时,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风险,并有可能导致公共危机;面对内外压力,新的治理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最后,提出三条路径以完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治理、社会风险、公共危机
        一、内在压力:公共危机对传统的社会管理的挑战
        在引入“治理”前,我国政府是实行传统的一元化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架构严格实行科层制,部门与部门之间严格遵循权力界限和分工合作,同时,上下级权力分明,各层级信息逐步传递。面对复杂多样的公共危机,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第一,政府组织架构的挑战。科层制严格的层级、权力分配以及专业化的分工,却导致了部门之间信息的闭塞。公共危机的应对不仅需要部门的协调合作,同时也需要公民社会的支持。第二,对政府回应性的挑战。面对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危险性,由于组织以及规则的制约,传统管理型政府或会错过处理公共危机的最佳时机。若缺乏有效的回应性与回应机制,政府的责任就转化不到公共服务之中。第三,对政府合法性的挑战。政府的合法性就是政府为人民所认可、信赖和服从程度。目前,发展是维系政府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公共危机会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并使得政府的权威及形象面临挑战。因此,能否妥善地化解公共危机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合法性与否。若能妥善处理公共危机,不仅能得到民众的认可,更能提升政府的形象。第四,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挑战。传统单一型的管理政府注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但这显然已无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危机频发的现代社会。多元共治可克服单一管理带来的力不从心的情况,因此,面向多元共治的治理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外在压力:转型下的社会风险
        政府管理模式进行转变的动力在于压力,而社会风险则构成了外在压力。
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踏进入了现代化的征程。在从现代性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飞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各种社会公共危机也频繁发生,如自然灾害、突发性灾害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这些公共危机事件都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没有风险就不会引发公共危机事件。可以说,处于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交替的转型期的中国,需要应对诸多社会风险。在这一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的是经济转型、政治转型、社会转型以及价值转型。各种转型压力施于社会,使得社会面临着各样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则会转化为公共危机。经济上,国家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深化改革时期,经济从劳动密集型转为科学发展型,这一深化改革期的经济转型也是面临种种挑战。葛晨虹指出,经济转型带来贫富差距扩大。[葛晨虹.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道德问题的解读与思考[J].齐鲁学刊,2015(1):70-74.]张海波指出,我国重工业以及乡镇企业的工业布局存在明显性的结构性缺陷,存在污染的风险。[张海波.《中国转型时期公共危机治理:理论与实现路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13.]在社会转型上,相对于西方阶层分化带来社会稳定不同,中国的阶层分化带来的是社会关系的不确定性。在价值转型上,社会价值取向从一元到多元、由集体到个人、由平均到效率以及由合作到竞争。转型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问题,并为公共危机的发生提供前提条件。正如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言,“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将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

”[邓国良.《公共安全及风险应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26.]
        三、走治理之路的必然性
        面对内外压力,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力应对频发的公共危机。因此,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就必须有一种既能包含管理的优势,又能应对公共危机的模式。
        “治理”便是这样一种适应时代形势而产生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治理就是各种政府性和非政府性组织、私人企业以及社会为了发展而在国家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一种方式。[刘少华、刘宏斌、余凯.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政治治理》[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2.]相较于管理,治理具有独特的优势: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注重过程和效果、多元参与。首先,治理是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主要看政府官员是否有效运用公共资源满足社会需求。面对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威胁性及不确定性,治理能以迅速的回应以减少危害,把公共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其次,治理是一个过程。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多元主体能够在危机发生前、危机发生中、危机发生后都进行干预。再次,治理注重效果。在应对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情况之时,治理通过多主体的积极参与,可以激发主体的活力,因而相对于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其成效大大增强。最后,治理主体是多元的。除了党和政府的核心领导之外,非政府组织、公民、媒体以及企业都是治理的参与主体。公民社会的自治组织或个体在价值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政府的合作,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团结一致共同处理公共危机。其实质就是一种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全新关系,它不同于传统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因此,治理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我国面对落后的管理理念、复杂的公共危机的必然选择 。
        四、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各地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当“拓荒牛”,积极探索和完善社会治理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积极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这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安全性事件。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如失地农民维权、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抗争等群体性事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成果没优惠及这些人,户籍和群体性利益严重排斥了外来人员一些应有的公共服务。在分享发展成果时,过分地强调本地人与外地人之分;在履行责任和收费时,却要求大家一家亲。这于外地人而言无异于一种情感和物质上的双重伤害。为此,管理者须秉承“人民至上”而非“本地人至上”的理念,以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宣传功能,以积极的舆论引导公众情绪。在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对公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一起普通的矛盾纠纷,可能因为一条微博、微信或网络谣言引发一场风波。因此,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须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官方公众号等新媒体积极向上的事迹。
        激发社会活力,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一种多元共治的治理,它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居民、社会组织、企业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针对当前社会上频发的环保问题、道德滑坡、食品安全等问题,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的更为全面、有效的监督。比如,我国应对新冠状肺炎疫情的行动,就生动地体现了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势。可以说,只有激发社会的活力,才能改变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才能推进社会治理。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的频发性、复杂性、紧急性和偶然性等特点,决定了现代社会的危机管理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坚持传统的观念和模式,而应积极作为、大胆探索和完善社会治理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海波.《中国转型时期公共危机治理:理论与实现路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邓国良.《公共安全及风险应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3]刘少华、刘宏斌等.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政治治理》[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4]刘霞、向云良.《公共危机治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5]葛晨虹.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道德问题的解读与思考[J].齐鲁学刊,20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