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琪 通讯作者:袁楠
山东济南 250109 山东协和学院
摘要: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日益凸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新形势下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聚焦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模式上。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支持政策探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支持政策
引言
我国最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学界一般认为是1999年教育部下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此之后,国家主管部门发布了许多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政策,还特别提出要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专创融合”)。在实践中,由于融合教育师资不足、地方政府和高校对创业课程教育不够重视、相关政策滞后等问题,高校的创业课程数量与质量不匹配,创新教育成效不显著。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专创融合政策,便于地方政府、高校及师生正确、深入地理解政策,从而促进政策全面落地。
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专业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紧跟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趋向。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多元化应用能力为教育目标,是专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有助于促进高校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和使命。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激起传统专业进一步发展的新活力,促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不断改革与创新。高校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路径,才能实现培养创新复合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困境
(一)对政策理念认识不深
高校教师普遍认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专业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取决于专业教育实施的效果;学校可以增加一些创业培训的课程,但是不需要将专创教育全面融入,如果一味地强行融合,势必会破坏已有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会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思维的影响,学生的创业面不大、成功率低、积极性不高,认为创业教育属于“业余教育”。学生对专创融合的认可度低,学习热情普遍不高。这些因素导致一些高校疲于应付政策要求,对专创有效融合的探索在原地打转,使专业教育、创业教育成为“两张皮”。有的学校将原有的课程、师资、活动等进行简单的、模式化的机械叠加,缺乏对政策理念的深度思考,也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统筹设计。
(二)地方高校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不系统,与专业教育分离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双创”教育课程在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等方面仍以传授通识或理论知识为主,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内容应该与市场、行业需求密切联系。因此,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学科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衔接性和实践性培养目标,使得“双创”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难题与创新创造的能力。然而,很多高校只是简单增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并未真正地将社会发展、专业发展和热点问题等社会信息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不能有效地实现“双创”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支持政策探究
(一)课程体系主导模式
该模式通过课程设置促进学生的整体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些高校从Clearwater大学和中国人民学院等这种模式入手,“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既注重学科,又注重创造性课程,结合理论和实践课,将创业和创造性专业教育纳入技术教育。该模式要求调整传统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案,扩大课程和做法,将创业、创新管理和创业管理等创新教育方案纳入专业课程,并通过传统的纯专业教育模式加强高等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学校使学生能够根据喜好和学习能力有系统地改变这些课程,参加整个学术界的其他课程,同时扩大课程的选择范围,将创办、经营、创业管理、创业精神、行业等所需的质量纳入课程并鼓励他们指导。
(二)加大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力度
建立科学、合理、多层次的评估体系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重要推力。政府必须做好监督工作,建立一套评价标准或引入第三方评估,对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参加比赛获奖数、科研转化成果率等落实情况进行评估。高校要对教师的创业教育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针对教师,要关注其专业水平能力、实践经验、授课数量、培训等级等,注重保障教师的权益;针对学生,要重点考核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践平台主导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大学必须注重加强创新、创新和创业平台。一方面加大对高校培训基地的投入,扩大培训场所规模,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建设良好的学校学生培训硬件设施;与此同时,还将在学校一级建立一系列创新咨询服务,为那些更愿意和更愿意从事创新工作的学生提供有关创造就业机会问题的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创造性意识,创造就业机会或创造职业,并帮助残疾人识别、恢复信心和找到受感染的学生。2 .另一方面,强调在各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工人和劳工部门的合作,建立短期教育机制,例如向企业、工人和劳工部门提供设备、原材料和实习,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教育;加强大学企业、学生组织、了解行业要求、参与企业管理活动、鼓励大学生结合理论创新,通过企业生产开发创新产品;合作创建创新基础,实现企业平台上高校创新的产业化,将高校创新成果推向市场,通过创新进一步提升地方经济。
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相应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孤立于专业教育而单独存在。目前,我国地方院校高等教育的“双创”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理念、机制、体系、师资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应该从顶层设计、教学体系的改革、实习实践平台的加强和优质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促进“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创新型复合人才的有效培养,提升专业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黎琳,施生旭.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08):52-57.
[2]路敏.应用型高校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1):85-86.
[3]张铮,李雪英,潘钦锋,吴琛.论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02):164-169.
[4]胡剑锋,李一飞,魏宏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法学专业教育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2):6-10.
[5]李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大学教育,2020(04):32-34.
房子琪 通讯作者:袁楠
山东济南 250109 山东协和学院 学生 山东协和学院 教师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