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杜家琳
[导读]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看到了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杜家琳
        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看到了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性学科,其教学地位与教育价值并不相符,这是因为应试教育环境下师生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所导致的。基于此,以下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计算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互联网+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优势较为明显,教育行业也是如此。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为此必须要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在进行现实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的对于信息技术进行应用,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有对于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计算思维的概念和作用
        周以真教授2006年提出“计算思维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方式”。2011年,她对计算思维进行重新定义,认为“计算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能够清晰、抽象地将问题和解决方案用信息处理代理(机器或人)所能有效执行的方式表述出来”。自概念提出以来,国际社会对“计算思维”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分析,在笔者看来,计算思维可以理解为“将问题公式化,并利用计算机等工具自动化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将问题表述清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未知数据进行模拟,继而用算法去制定一套自动化解决同类型问题的机制,并在成功实践后推广至具有相似性的其他问题中去。计算思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流程化的思维,学生掌握计算思维的核心方法,就可以形成系列问题解决的模板,再下一次问题出现时快速运用。更重要的是,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展各项综合能力,如:语言阐述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计算思维无疑是行走于未来信息化社会的一把利刃,是改善人们生活、社会的帮手。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实践策略
        (一)游戏化设计,激发兴趣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游戏化的途径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数字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使其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浓厚兴趣。通过游戏化设计教学的方式,可以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游戏化设计”中的计算思维对学生人格的健全、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图片的获取与处理时,如果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操作,那么课程将会乏味无趣,以至于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减。因此,通过游戏化设计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步,教师可以课前准备好一些“找茬”的游戏图片,让学生寻找图片中不一样的地方;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图片处理,教导学生图片处理的一些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第三步,让同学们自己制作图片,对图片做适当的修改,互相“找茬”。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学生对游戏的强烈兴趣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二)创新课堂训练策略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课堂训练模式以学生反复练习课堂所学为主,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强化记忆,但形式枯燥、乏味,还会消磨学生的耐心,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佳、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想要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做好课堂训练环节的创新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会在训练阶段以任务布置的方式对学生予以考核。例如,让他们制作一张课程表,设计一个图像等。为了保证训练的有效性,我还会根据任务的难度,对学生的人数予以控制。例如,在完成“制作网站”的知识学习后,我将学生分成五人一组,然后让他们进行网站的制作,因为该知识点较难,所以训练的时间从课堂上延长至课后两周的时间。在学生完成该任务后,我会根据他们所设计的网站对他们予以评分,并将这个评分计入平时成绩当中,由此做到通过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为他们的信息素养构建带来助力。
        (三)解决问题,促进思考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在教材内容设计上要以解决问题为课堂主线,促进学生运用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教师要在兼顾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同时,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对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索,集思广益,从各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可能性。学生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中学习的编程、仿真等方法分析问题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计算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走迷宫”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每组5至6个。让各个学习小组各自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适当地引导,在限定的时间里,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比较哪组能做出最好的结果。对于做得较好的小组,教师予以适当的奖励;对于其他小组的同学,也需要给予鼓励,并指出他们的不足。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探讨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并相互交流。
        (四)注重教学任务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随着家用计算机的普及和小学阶段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初中生已经能够具备基础的计算机使用能力。通过计算机网络浏览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基础的分析和筛选加工,是不少初中生所具备的能力。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生已经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在此阶段,儿童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的思维。因此,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可谓正合时宜。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如信息技术教学中常见的“任务驱动法”就非常适合用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中。
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做好对其教学工作的研究,能够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助力。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并通过具有趣味性、体验性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他们真正意识到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同时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带给自己的快乐,由此来激发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的主动性,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靖.核心素养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目标的重定向——以初中信息技术《初识Flash》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03):33-35.
[2]徐斌.计算思维培养策略初探——基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视角[J].教育传播与技术,2020(06):19-22.
[3]张黎明.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1):88.
[4]张金支.浅析计算思维视角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0):109-110.
[5]吴德琴.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9(05):38-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