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动背景下乡村疫情防控及社会治理的调研报告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李文璇 张秋菊
[导读] 乡村地区作为疫情防控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空间和人员组成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李文璇    通讯作者:张秋菊
        潍坊学院,山东,潍坊
        摘要:乡村地区作为疫情防控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空间和人员组成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021年初,河北以农村为主的疫情蔓延,为乡村控制疫情保持稳定、切断疫情传播途径提供了经验教训。笔者在春节期间通过实际参与乡村疫情防控,进行实地摸排、调查、走访,对乡村疫情防控实践进行反思,从而得出乡村优化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策略。
关键词:乡村,疫情防控,社会治理
        引言:2021年初,河北疫情的爆发,乡村疫情防控再次成为焦点。乡村疫情具有隐蔽性,尤其面临春节期间,人口流动在时间、空间和区域三个方面呈现规律性,[ 桂 华. 流动背景下的农村疫情防控体系建设[J]. 人民论坛, 2020, (11):71-73.
]返乡人员广泛,人口流动较大,而乡村在物质基础和社会治理上都存在一定漏洞,导致乡村疫情防控的难度加大。
正文:
        2021年初,新一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在河北爆发。据河北省卫健委通报,1月2日至6日,河北累计新增确诊病例90例。这90例确诊病例分布于石家庄市及邢台南宫市,其中80人来自农村,涉及9个村庄。据不完全统计,90例确诊病例中,44人曾在确诊前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22人因出现症状自行就医,其中17人是在村诊所、村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首诊。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流行病学家姜庆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河北病例新增较快、且出现多点散发,可以看出病毒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河北疫情可能已经是三代以上的传播了,如果我们往前追溯,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传染源,12月中下旬就开始传播了。”
        对河北多个农村涉疫的情况,姜庆五认为,这说明公共卫生体系的“网底”出现了漏洞,“村医不是专家,也不能让他们诊断新冠,但他应该有上报的意识,并及时提醒患者去乡镇卫生中心的发热门诊就诊。”姜庆五介绍,现在各乡镇都设有发热门诊,可以接诊此类患者。姜庆五表示,此次河北疫情暴露了我们在基层的防控漏洞,公共卫生体系的“网底”需补牢。
人口流动下农村疫情防控及社会治理现状
        春节期间正值返乡人员流动最大阶段,在此过程中,返乡人员来源广泛、返乡方式复杂,为疫情发展埋下隐患,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人口流动状态下,乡村疫情防控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节前外防输入,节中内防扩散,节后外防输出。当前农村“空巢”现象愈发明显,农村人口普遍以偏老年人为主,农村人口知识体系以及落后思想观念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地区人民对当前疫情形势认识并不明确,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以为意。村官“大龄化”,留守乡村的管理者利用新媒体办公能力检查,办公效率低下,处理事务的方式未免不能与时俱进,原始且保守的处理方式对上级下发的各项应急措施推进拖沓缓慢,使得乡村疫情防控鲜有成效,乡村社会治理不痛不痒。基层干部对乡村社会综合治理能力较低,对上下级负责未能做到有机结合,缺少为乡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基本动力,对于乡村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缺乏规律性认识。
疫情状态下乡村社会治理困境
        疫情状态下,乡村社会治理面临巨大的难题。
        第一,部分村民防控自觉意识较差、缺乏参与到疫情防控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没有认识到新型肺炎疫情的形势严峻,各式各样的聚集性活动层出不穷,不能制止。领导拼命抓,农民意识不改变,政策实施过程很艰难,政策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治理过度,层层加码。

村庄内循环播报的上级下发的防控措施,看似宣传不停的背后却没有考虑到这类说教式信息能否让村民理解并接受,这些内容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生命健康是否能建立起联系,政策普及效果并不明显;面对疫情防控,部分村庄加大上级要求的管控力度,上级要求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回,村庄就要求外来人员不得返乡,过度加码无法安抚乡村居民的情绪,严重危害村庄的稳定性。
        第三,注重文本式治理(形式治理)。例如镇级组织要求村庄实行疫情网格化管理,基层管理者就在上级要求下制作临时文本网格治理的疫情图示,至于这些村庄是否建立起图示中分级分片的网格,各个网格中是否发挥真正的治理效果,基层干部对此缺乏认真思考,一味地形式主义严重增加治理过程中的风险。
        第四,部分村庄为了防止疫情的输入蔓延,采取强制封路的线性治理,这极大忽视了地方基层的复杂性和农民群体的隐蔽性,使基层治理偏离群众路线和乡村社会事实。第五,重大疫情防治下,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不完善,组织不健全。乡村人口通常是个体化、松散化,恰逢粘结流动性增强,人口流动人数增多,追踪难度增大,空心化的农村人口规模突然变大,加之农村医疗卫生水平较低,农村医生不仅数量不足,能力也亟待提升。而且应急措施准备不全,部分村庄甚至出现消毒液过期,疫情物资不符合标准的现象。
        最后,乡村风土人情氛围浓厚,节日期间走亲访友的传统习惯不易破坏更改,返乡人员的人情走动同样加速了疫情传播扩大的可能性。因此,疫情状态下乡村社会治理问题表现突出,挑战巨大。
在农村人口流动状态下社会治理的实践反思
        在人口流动、疫情笼罩和乡村社会治理困难的压力下,乡村需要实际行动起来,树立综合管理意识,立足实际,扎根群众,落实“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首先应积极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形成卫生体系,将卫生意识深深根植于农民群众的心理,引导村民养成卫生习惯;第二,面对紧急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要迅速组织动员,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形成完整有效的防控体系;第三,落实防控措施,细化工作。对于外来人员,做好做实排查,管理,随访。基层的干部包括基层医务人员,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谓的、重复性的、没有效率的工作上,减少重复报表、重复报数,减轻基层负担。各级政府也应少发文,少开会,深入一线,下沉基层,真正给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不要以“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形式,真正帮助基层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防控工作做到真实有意义,不流于表面;第四,加强宣传教育,减少说教式信息传播,采用“接地气”的方法,例如前些阵子火爆网络的村长采用传统大喇叭硬核喊话,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达到对村民警示的效果。第五,保障农村防疫物资供应和正常的生产活动。第六,心系困难群众。政府部门应妥善帮助解决确诊患者疑似病例以及隔离家庭的困难,做好帮扶工作。对农村孤寡老人、无人照看的残疾人,安排专人照顾其日常生活。同时,对因受疫情影响不能及时返回就业岗位的,认真做好帮扶工作。第七,利用好乡村治理网络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利用各类乡村治理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开展疫情防控,及时发布防控信息,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撑,为助力疫情防控发挥作用。第八,乡村地区应加强对农村医生培训指导,保证基层防护用品供应,提升基层疫情应对能力和疫情防控能力。最后,基层干部积极动员,鼓励更多的人民群众投身于疫情防控中去。
结束语:
        新冠肺炎疫情给乡村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乡村地区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必须实际行动起来。坚持农民主体性地位,将农民的生命健康放在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激发广大农民群体的主人翁意识和疫情防控自觉。[ 马良灿. 重大疫情下的乡村治理困境与路径优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1):43-48.
]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疫情防控斗争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参考文献:
桂 华. 流动背景下的农村疫情防控体系建设[J]. 人民论坛, 2020, (11):71-73.
任华奇. 基层群众自治在农村疫情防控中的优越性及实践反思[J]. 时代人物, 2020, (18):178-180.
张震, 刘晓萌, 陈素艳等. 河南省农村居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信行现状调查[J]. 卫生职业教育, 2021, 39(1):126-127.
马良灿. 重大疫情下的乡村治理困境与路径优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1):43-48.
[1]杨子楣. 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J]. 青年与社会, 2019(7):214-2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