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宗卿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古袍中学,广西贺州542800
【摘要】在初中教育阶段,关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直初中教育的重要板块,初中正是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初中生的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关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落实是初中教育对学生高素质培养的重要前提。如何通过初中教育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人生观,价值观是十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探究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着重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进行研究。
【关键词】 初中教育;核心素养;农村教育;道德法治教育
在农村的初中教育中,教授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道德教育更重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素质教育要求德育教育为先。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让同学们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时效观以及信念观。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必须通过长时间的由浅而深、由大及小、由概及详不断积累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法律与道德,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教会学生提高使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都是要基于核心素质的培养,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研究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培养农村初中生核心素养策略
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乎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基础。在过去传统的基本素养是指包括语言能力在内的、数学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时代的基本素养要求包括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拥有国际视野,团队协作能力、基本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多方面。“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课程改革变化方向,其中有计划地学习和能力培养受到各国都普遍关注。”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校主要可以从六个方面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1]。育人的方式应该发生转变,农村初中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引导,关注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时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与理念,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相结合,进行有效高校教育。课堂教学应该发生转变,学校应当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的综合化、主体化,根据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增设相关实践课程和课外课程。要更加注重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实践活动应当发生变化,学校需要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他相关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学生实践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关于课业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改变学生课后作业的形式,减轻学生课后作业总量。课程也会发生变化,学校课程应该开设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以教师为榜样,立德树人
在注重这些方面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要求,要确立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学理念。中学阶段的学生对老师信任和依赖情感,这有助于教师在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他们对于品行道德和法治的观念都会受到教师的影响。
在许多学生眼里,老师一般具有某种权威,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影响、塑造学生的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念。在此意义上讲,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说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不能一味的喊口号,不做实事。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作为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2]。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教育的教育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培养,教师应当对农村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初中的学习阶段,教师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采取六种方法策略。说服教育法,教师通过说服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放弃原本不恰当或者偏失的观点与认识,接受来自教师或者社会的新的意见和观点,使其心服口服。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榜样教育法是指学生通过树立某一个人或者一类人作为榜样,并向其的某种特性或优点特质,努力向前进步,发展的趋势。其中的榜样可以是伟人,历史人物,教师,还有同学中的佼佼者,也可以是偶像,父母,长辈等。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的种类有人格感化法,环境陶冶法和艺术陶冶三种途径。人格感化,即教育者通过自己高尚品德、人格以及对学生赋予期望,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进学生思想转变,积极进取。环境陶冶,是指学生在学校创造的良好的文化环境和高尚的精神氛围中,受到影响和感染,从而实现学生思想的转变。艺术熏陶,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各类文化艺术的熏陶,使其受其影响。自我教育法,是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产生自我思考,自我反思,自我探索的精神进行自我教育。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包括: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班级制度或者学校的校规校纪,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遵守相关的约定俗成的班规和校规。对学生寄予厚望,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给学生安排关乎集体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责任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组织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之中认识到德育教育在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法制教育的基本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法治教育方法,应该采取多方面的农村初中法制教育的策略。首先专题教育,就是采用必要的专题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农村初中教师要结合农村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开展专题教育工作。同时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专题课外活动,充分的利用班集体的团体活动时间,通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学生依法守法学法的自觉性[3]。
总而言之,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还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出一定的要求,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杜虹景,基于“核心素养评测”的高校“双创”音乐人才培养研究[J]. 艺海 2019.08(03)7-15
[2]解建团,汪明.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6.04(12)8-12
[3]毛雨. 基于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 读写算 2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