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榛镇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二小学311221
摘要:统编教材在课程目标的落实上更注重单元的整合。本文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教师在观照整组单元的视角下,对本单元教学展开思考。从立足教材编排,明确设计要点,拓展教学途径这三个方面,全面解读、紧扣、落实语文要素。抓住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想象”进行设计,通过一定的途径,落实语文要素。
关键词:单元整组 想象 语文要素
统编二年级下册采用双线组织教学。第一条主线是宽泛的人文主题,第二条主线是语文要素。本册共八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编排。因此,教师在课程目标的落实上要注重单元的整合,用全局视角,整组关照,抓住单元的“神韵”,统筹设计教学,落实教学目标。以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笔者尝试在单元整组的视角下,对教学展开思考,以落实语文要素。
一、立足教材编排,解读语文要素
教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基础。每个单元中对语文要素的落实,不是在某一个环节单独完成的,而是通过一定的精心设计,整合教材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板块的整合
统编教材加强了单元板块间的整合。本单元以“童心”为主题,选取了四篇课文,外加一个语文园地。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关系密切,教师应在教学中落实“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这一主要语文要素。在单元编排上,我们可以看出,“想象”是这个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从课文到园地,各个板块紧密相连,由易到难,螺旋上升。
2.单元间关联
单元整组观照,不仅要关注单元内部各板块之间的整合,还要关注单元与单元之间,不同册次教材之间的联系。在二年级这个年段中,与想象有关的语文要素曾多次出现。想象的内容从一句话、一段话到一篇文章。想象的题材从浅显易懂的儿童诗到意蕴隽永的童话故事、中国古代神话。想象的途径从“读句子,想画面”“联系生活说感受”到“根据内容创造性想象”。想象能力的训练目标从感知到理解,从运用到创造,逐步加深,层层递进。
二、明确设计要点,紧扣语文要素
基于单元整组,确定“整组化”单元教学的目标、主题和内容。
1.“整组化”目标
基础目标:识59个生字,会写34个字,提高独立识字能力,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积累课文中的词汇。
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话故事丰富的现实意义和强烈的情感色彩。
特色目标:在阅读过程中想象故事的内容,拓展思维,发展想象能力,能联系生活实际写下故事内容。
2.“整组化”主题
单元整组观照下的单元教学更注重教学主线的整合,以形成主题教学的大格局。本单元以“童心”为主题,共安排了四篇课文。根据语文要素,单元主题被确定为“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课文中的重点语段与课后习题都紧扣语文要素。在落实点上,有些内容侧重于想象的练说,有些内容侧重于拓展想象的空间,有些内容侧重于提笔写一写。在每一个训练点上,每篇课文的呈现都是有所区别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吃透教材,设计相应的教学点。
3.“整组化”内容
纵观第四单元,教师把4篇课文和语文园地各板块内容进行整合。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可分为三大板块。
板块一:《枫树上的喜鹊》╋ 语文园地的“字词句运用”。学习目标是“照样子练习说句子”。
板块二:《彩色的梦》╋《沙滩上的童话》╋ 语文园地的“写话”。学习目标是“借助插图,用上词语,发挥想象,写一写”。
板块三:《我是一只小虫子》╋我爱阅读“手影戏”。学习目标是“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这样,在落实“想象”这个语文要素时把课文学习和语文园地的有关栏目有机整合起来。既有说与写的相结合,又从仿写到想象写,逐步加大练写的力度,把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步步落实到位。
三、拓展教学路径,落实语文要素
“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是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这个语文要素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提高想象能力,本单元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践练习。
1.读中启思,深化体验
要让二年级的小朋友去想象画面,这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学生只有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融入其中,才能对人物的情感有深刻的体会,才能对文本的内涵有深入的理解。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加深他们在思考中的情感体验。
《我是一只小虫子》整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作者从小虫子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小虫子生活中的痛苦与快乐。因此,学生只有把自己变成这只小虫子,才能更好地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虫子的苦与乐。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快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什么当一只小虫子不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默读马上就能找到三个方面。在学习 “一不留神,我们会蹦进很深很深的水里,被淹得昏头昏脑。”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变身小虫子:“如果你们一不小心,蹦进很深的水里,你会感到怎么样?”马上就有小朋友说:“我感觉透不过气来。”“我觉得我马上就要被水淹没了。”……从学生的回答中可见,他们已经把自己想象成小虫子了,才能获得小虫子的独特体验。然后再来理解文中词语“昏头昏脑”,从而让孩子们来感受小虫子的“苦”。想象理解之后,再和小伙伴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语句。
通过指向语文要素的问题,明确读的内容,通过具体的要求规范读的形式,为想象画面奠定基础。
2.思中感悟,想象画面
二年级下册词句的感悟是重点,可以借助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空间,将文字转化成画面。
(1)抓住关键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想象
在学习《沙滩上的童话》第12至19自然段时,我首先抛出第一个问题:“文中的孩子们到底是怎样攻下城堡的呢?”学生们马上就会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原来城堡就是这样被攻陷的,从四面八方挖着地道,四面八方到底是哪些方向呢?”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的说“东”,有的说“西”,有的说“很多方向”。教师借机引导小结“原来四面八方就是各个方向,东南西北都可以,全方位的”。再结合“终于、合力”让他们想象攻下城堡的经过。“城堡被攻下了,我们终于救出了公主。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以此引导学生找到第14段的三个“欢呼”。抓住三个“欢呼”展开想象:孩子们会怎样欢呼呢?学生联系自己平时高兴的事情,想象当时的画面,体会着童年的这份快乐。
抓关键词,将想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想象就变得有理有据,也让抽象的想象变得直观形象,便于孩子们在脑海中建构具体的画面,从而获得更深的感悟。
(2)依托文中空白,结合故事情
在《枫树上的喜鹊》一文中,就有不少留白。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创设一定情境,引导学生填补留白。比如在学习第5自然段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注意到文中的省略号,然后继续追问:“省略号表示喜鹊阿姨还教了他们很多内容,那你想想看,喜鹊阿姨还会教些什么呢?”因为课文的前面已经出现过三个“一会儿”的例子,所以学生很快就能够想到“一会儿教他们读儿歌”“一会儿教他们写字”“一会儿教他们做算术”……结合学生的回答,我继续引导“原来喜鹊阿姨教了小喜鹊这么多东西呀,我们能仿照文章的例句,用上三个一会儿来说一说吗?”学生结合课文的故事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说话。
依托文中空白,结合故事情境的想象,让学生的想象更富有情境,更符合文本,让学生明白想象要结合故事情境,要合理化,不能天马行空,乱编乱造。
(3)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
《彩色的梦》是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诗。借助于文中的插图,学生可以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学习第二小节时,学生第一次齐读后,我问:“彩色铅笔在白纸上跳来跳去,你猜,它画出了哪些五彩缤纷的梦呢?”提出问题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插图去快速地找一找,学生看着插图就能找出三个事物。然后我继续问:“那是什么样的草坪、野花、天空呢?”学生再次结合插图,马上就能找出“大块、大朵、大片”和“绿、红、蓝”。直观形象的插图会让学生脑海中的抽象思维立刻丰满起来,让诗歌变得浅显易懂。教学最后一句“蓝—得—透—明”时,设计问题:“蓝得透明是怎样的蓝?透明得能看见什么?”可以就近联系教室里的窗户理解这样的状态就是透明。
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的想象,让学生的想象有一个直观的依托点,也让教材所给予我们的内容得到充分的利用。
3.图文转换,学习表达
如果说读文字,想象文字的画面感,是想象的初级形式。那么看图画,发挥合理的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就是想象的高级形式。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等形式,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转化为文字,让虚幻的想象变成实实在在的文字表述。
(1)想象画面,仿写成句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写话的确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降低写话的难度,我们往往从仿写开始。模仿是学习的起步阶段,是一种最初的学习形式。找寻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或者语段,让学生照样子来写一写。在《彩色的梦》一文中,课后习题第二题就是“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把想象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以仿写第二小节为例,教学时,我给学生指定一个场面,比如沙滩。接着我问:“沙滩上会有哪些有特色的景物呢?”学生就会想到贝壳、沙子、海水、椰子树等。我继续问:“这些景物又有什么颜色特点呢?” 学生很快就能想到“海水是蓝的,沙滩是黄的,椰子树是绿的,贝壳是彩的”。在学生已有的初步感知上,我继续提问:“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找到沙滩上的景物,基本上都是处于静态的,大家想想看,除了这些相对不会动的,还有哪些会动的景物呢?” 这时候,学生就会想到海鸥,小螃蟹,小朋友……我继续引导:“这些会动的事物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马上就会想到“海鸥会飞,小螃蟹会爬,小朋友会玩”。有了这样的感知,再让学生去仿照第二小节写话,学生立马就能写出:
脚尖滑过的地方, 脚尖滑过的地方,
大片的海水,蓝了; 大个的贝壳,捡了;
大颗的椰子树,绿了; 大群的海鸥,飞了;
大片的沙滩,黄了, 大只的螃蟹,爬了,
黄—得—耀—眼! 爬—得—飞—快!
(2)借助词语,串联成文
词语是写话的原材料,词语组成了句子,句子组成了语段。在落实“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这一语文要素时,教师要关注到词语在写话中的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借助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再把想象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第一,让词语成为想象的扶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支架的想象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储存的信息都比较少。在《沙滩上的童话》课后习题里,出现了“根据开头编故事,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这一练习。在指导学生练习这个习题时,可以让他们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两个开头:“1、在一片沙漠里,有……2、从前,有一座大山……”,任选其一作为自己编写的故事开头,再用上它提供的六组意思相近的的词语,续写故事。鼓励学生选用尽量多的词语,把故事续编完整。
第二,让词语成为想象的串联。我们写话有一定的顺序,这时候我们就能借助一些特殊的词语,把写话进行串联,让写话更有条理。比如在语文园地四中出现的写话,就需要小朋友用上表示时间的词语来写一写。教学时,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再分别说说图一图二图三图四中,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再借助时间词,把四幅图的故事串联起来。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编排由易到难的训练内容,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想象落地成文。
观照单元,教师要站得高,望得远,要有全局观念,要使教学设计更加整体化,更好地发现与厘清学习内容和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在教学中有机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2)
[2]温儒敏陈先云.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二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1)
[3]李竹平.统编教材要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以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J].教育视界,2018(18)
[4] 王琦周吉芳.单元整组观照,有序推进教学——以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J].教学月刊,2019(12)
[5]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