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教学优化,让个人研修常态化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   作者:罗康程
[导读] 我一直在思考教师个人的成长目标在哪里,经过二十多年探索,认为可四个方面着手
        罗康程
        贵州省剑河县城关第四小学     邮编556400  
        内容提要:我一直在思考教师个人的成长目标在哪里,经过二十多年探索,认为可四个方面着手:一、以“反思”为武器,成就专业素养;二、“借用”他山之石为“优化、整合”自己;三、持之以恒,打造解最佳密钥;四、与专家、同行、书本切搓,形成教学特色。这样,与专家、同行和书本碰撞,教师才能步入专业化成长之路。
        关键词:教学优化;个人研修;常态化
        
        从教二十多年,听了二十多年的教改口号,教育行业变化不少,但老实变化不大。至今我一直在思考:教改,教改,到底要改什么,为什么要改?作为教师个人,目标在哪里,要致力于做些什么?
        问题一我无从解决。问题二我弄明白了:教师的使命在于努力做到如何教好书,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易于被学生接受,在常规教学法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方法,但不是彻底改掉。
        怎么做呢?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让自己步入专业化成长的道路:
        一、以“反思”为武器,成就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
        曾听某位资深教研员聊过这样一个例子:同样一篇课文,课改前出现在四年级,课改后出现在六年级。有一位教师课改前上过这篇课文,课改后他又遇到了这篇课文。他拿十多年前上过的教案来用在今天的课堂上。这哪行呢?课文虽然相同,但它要求的层次却已是截然不同了。这种吃老本的现象我们戏称为“翻烂泥田”,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周围存在不少。有人会说教学经验不是很重要吗?我拿自己的经验来用有错吗?对,经验是重要的,经验积累是教师的必修课,关键是不要让经验墨守成规,要不断优化、创新,经验才能变成宝。个人认为,“教学反思”是有效治愈这一病象的良药,但教学反思需要教师高度的自觉性,只有具备了反思的自觉性,才能时时刻刻对教育教学进行有效反省,养成习惯,最终促进专业成长。我们常教育学生要“学而思”,其实教师也一样,没有有效思考的教育绝对是没有方向的教育。
        以自觉“反思”为前提条件,教师教学活动的优化才有希望。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改“借用”为“优化、整合”。
        我们常用“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来谴责学生的“惰学”,其实教师的“懒教”何尝不是如此?特别是现在教师的工作已不单纯,各种检查、材料满天飞。因太忙,工作跟不上,“复制”教案已成了教育常态,坚持自己编教案的寥寥无几了。有时来不及了,拿起课本直接上也是习以为常的事,结果连自己教了什么都不清楚。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资源共享无处不在的今天,借鉴、借用已成了我们快速应对工作变化的不二选择。但如何“借”成了关键所在。
        对教学而言,照搬照用肯定是有问题的。这里建议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优化整合。例如:从网上下来一篇教学设计,可以借用它成熟的思路,但具体目标和教学方法就要结合教参书和学生的实际来设计。这样设计出的教案自然要比直接照搬和“闭门造车”式的自行设计要成熟得多,工作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保障。
        三、持之以恒,打造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最佳“密钥”
        教育没有“万能钥匙”,因为教育中的问题之“锁”是千差万别的。但每一把“锁”一定有一把打开它的最佳“钥匙”。
        教育如果没有问题,那就不叫教育,更无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问题是好事,它会不断触发教育的灵感,从而使工作的过程变得充实、生动起来。


        例如:“拔”和“拨”两字,他们确实太像了,一笔之差而已。我通过对比观察编了一句顺口溜:“有‘发’不读bá,无‘发’倒读bá”。学生只要能识别一字,另一字自然分清。
        教育教学就是这样,不断遇到问题,不去解决,积累自然是问题,小问题就会累积成大问题;如果不断地去积极思考解决,积累的就是经验,小的经验就能累积成大智慧。
        四、与专家、同行、书本切磋,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有时久而不决的一个问题,经专家的一句点化、同行的经验之谈或书本的点睛之笔一提醒,都有可能让我们茅塞顿开。所以,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教师,学习与交流是不可以间断的,当别人的经验与我们的问题碰撞在一起,灵感火花就会被瞬间点燃。
        1.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向专家借灵感
        十多年前,我主动参加培训并成为全县首批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最大收获不是获得了头衔,而是触发了我对教育人生的思考。从此我积极记录反思教学中的一点一滴,让我获得了成长。
        对于作业批改,传统的“勾叉百分制”让我很困惑——打“X”对于差生的打击太大,一个大大的“×”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绞刑架上两把刀,从心理和视觉上,都给人一种被“绞杀”的感觉。改用“等级制”后对差生的刺激是模糊了,但优生的优越感也被淡化了。
        后来,受于永正的《教海漫记》启发,我把他课堂上的大拇指扩展应用到了作业评价上——给有进步的学生画上一个带着笑脸的“大拇指”,结果让一个写作文不怎么样的男生每次都认真写了作文——虽然他不怎么会写,但却写得很认真。每次发作文他都会向同学炫耀:“看,我又得了个大拇指!”。后来,我又试用了一些表情符号来批改作业,但因为抽象,激励效果被淡化了,感觉还是传统的“百分制”威力大,经过一番思考,我作了如下修改:
        ①学生做错的题不再打“×”,只勾对的;错的让学生修改后打“√”,直到全对了再最后给分。
        结果学生改错题的积极性出奇地高,为了得到100分,他们会积极地思考。
        ②把打“×”改为画圈或横线。
        确实,叉叉越多,对学生积极性的创伤就越大。把“×”换成画圆圈或横线就有效地避开了这种心理刺激
        2.主动交流和分享,向同行“巧借”经验
        “同行是冤家”是狭隘的职业思想,分享才是最好的学习,只有通过分享,才能让自己的方法通过别人去验证。
        别人的问题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可以触发我们的灵感。用欣赏的眼光去认真看待别人的问题和经验,即使是错误的也同样宝贵。我在意的是他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假如是我又该怎么办?从而激发我去思考出比较合理的对策,当遇到类似的问题也有了“前车之鉴”。
        3.勤于读书,与名家“碰撞”思想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不读书的教师队伍,教育是没有希望的。读书可以让教师保持教育的灵性,并不断悟出新点子。
        不管读什么书,知识类的书积累你的知识;哲学类的书提升你的悟性;消息类的书增长你的见识……常常读,才不惧常常用。读书的过程就是你的智慧与古今中外名家思想产生碰撞的过程。
        只要发生碰撞,定会产生火花。这样,作为一名教师,只要你随时随地乐于“交流”,智慧的火花就会随时出现,不论大小,你总会不断得到进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走上专业成长之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