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丰浩
永安市洪田初级中学 366023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强化素质教育成为了当前的时代要求,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突显出了初中音乐教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然而,在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仍存在着对音乐学科的轻视以及对学生审美教育的不重视等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转变教师对音乐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如何转变音乐教学方法,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说是当前音乐教育专家和初中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位将以初中音乐教育为核心,就如何在其中渗透审美教育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策略
作为听觉艺术上的完美表现,音乐对于培养正确的审美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初中音乐教学中,在音乐“精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模式下,学生普遍认为只要自己今后没有走音乐道路的计划和打算,音乐课程就不必学习,只要懂简单的歌曲和曲谱就足够了。造成如此现象主要归咎于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使得学生虽然喜欢音乐但排斥音乐课。那么,要如何改善这一情况,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通过兴趣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美
初中音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第一步需要解决的是教育主体(即初中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热爱,拥有音乐感知的能力。就教育心理学而言,感知觉是对外界实物判断的初级阶段,对以后音乐的审美与升华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独特的魅力,是教学重要的渗透环节。然后,正如前面所说的一样,“精英教育”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群体疏远音乐,以及对于音乐课程的兴趣非常匮乏,不存在性情的落脚点。音乐教师在兴趣的导向上,需要正确的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例如,对于中学生而言,流行音乐元素是其重要的关注内容,包括歌曲制作本身、歌唱者的故事、以或者明星歌手的周边新闻。抓住其他一个重点关系内容,在学生群体中引发学习音乐的热情,使其花更多的时间去感受音乐,培养自主的音乐思维。例如,在欣赏《北京欢迎你》歌曲时,歌曲本身的创造特色,批量流行音乐人的助阵,民族自豪感的情绪牵引,以及部分学生群体对于体育项目的热爱,让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音乐时,就被其震撼的场面所吸引。在学生主要要求重复播放的情况下,实现对歌曲的旋律感知并发现音乐的魅力。
二、通过情景教学的方法,促使学生体验音乐的美
情景教学办法是素质教育时代备受重视,即便是在音乐课程教学中也不例外。引用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一句名言来说:“音乐属于群众的,这是人人有份的”。初中音乐的审美因为教学的基础性,学生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手法,在易懂易学的环境中真正体验音乐的美好。
当前,通过多媒体工具对音乐场景的建立,初中生可以全方面的了解一部曲目,而不是以前信息传递缺乏的时代,单纯无背景、无目的的享受音乐。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方式突出音乐的主体作用,审美教育的关键也就成为特定环境中真切体验和感悟。教师在正式的教学任务之间,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对音乐曲目的精心挑选,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对音乐体验的情感导入,让学生进入教学编导的特定场景,促使学生体验音乐的美。
例如,在课公益流行金曲《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教学中,歌曲的主旨是成为打破对 “通俗音乐” 偏见的先锋,让人们意识到,流行音乐也可以诠释大主题,传播正能量,传达爱的力量。歌曲结构清晰,歌词简洁洗练,独唱、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并用,倾诉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憧憬。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竞赛和评比的方式进行,一部分学生扮演歌唱表演者,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嘉宾评委,二者的身份可以在曲目结束时对换。评论者以“班级好声音”的模式,背对演唱的同学,用以评选最为有些的演唱者。这个自由开、开放的形式,学生角色扮演与互换的形式,让学生尽情体验音乐的魅力。无论是评论的学生还是表演的学生都能够真正的有机会体验和感悟歌曲的真实情感表达,并且无意识的传播歌曲的真谛,形成一定审美观念的雏形。
三、通过归类教学的方法,强化学生升华音乐的美
在以为的音乐课程中,学生主要体验音乐的方式为听觉欣赏和歌唱表达,对于歌曲真实表达的含义却很少关注。所以判断音乐好坏的标准就成了歌词的好坏、旋律的动听,以及歌曲编排的程度。其实对于音乐而言,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表层的和深层的的多元属性在里面。初中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社会感知能力较弱,对于音乐的认知也停留在一知半解上面;同时,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拔苗未必能助长,学校无法在短时间内越级补充知识来单单应付音乐一个课程。所以,科学的归纳教学办法应运而生,教师通过对音乐课程的优化和整理,把音乐的类型按照不同的类型整理到一起,形成学生对某一类型的音乐集中理解和强化,进而达到某一个音乐领域突出的升华办法。其具体的案例操作是,在学生红色歌曲《黄河大合唱》时,学生集中对这歌曲进行赏析和演唱,并理解红色歌曲背后的爱国热情和波澜壮阔的表达方式。在学生群体在对这首歌曲有一定“感觉”之类,再引入其他同类型的红色歌曲加以强化,如《游击队歌》等等,短时间内加深歌曲类型的理解,升华革命主题思想。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成为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知,加强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成为了当前素质教育的明确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变传统对音乐教育的错误认知,并在实践中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进而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莉.初中音乐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李杰.音乐审美的内核——音乐意象加工的科学阐释与实证[M].成都:四处大学出版社,2019.
[3]吴茜.初中音乐实验教材编写体例的分析与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