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2月6期   作者:李丽川
[导读] 一个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进步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李丽川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  528400
      摘要:一个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进步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养成好习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培养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这句话是由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的。劳动是一种能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进步的教育手段,在教育中,让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开拓、智慧启发等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学生在参加劳动活动时才能学会如何劳动,越早参与到其中,对于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就越有效果。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劳动习惯;培养;策略
一、增强指导,塑造学生的劳动意识
1、耐心地进行指导和示范
      小学的劳动训练中,老师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从而对他们开展详细、耐心地指导及示范,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劳动任务。例如扫地,扫地这个劳动可以说是学生都需要了解掌握的,在开学时,老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按照人数分成了三组,然后让其中一组的学生到讲台前观看老师的示范,在老师进行示范后,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其他的学生当评委,仔细观察他们扫地时的动作、方向等,然后说一说自己在过程中发现的不足。有一些学生学习的速度很快,就可以直接实施劳动,而有一些学习速度比较慢的学生,老师可以再对其进行指导,必要时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课余时间再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每节课下课以后,都可以按组或点名让4-5个学生来练习如何扫地,并且将扫地布置成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也能够练习,通过家校的共同训练,使得学生扫地的水平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
2、正确看待成败
      参加劳动时学生不但能够学习新技能,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可以得到一定的锻炼,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经历成功或者失败,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来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能正视失败,不畏艰难、充满自信和决心。对于学生表现好的地方,老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也要指出其不足的地方,正确指引学生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3、调动其劳动热情
      在班级中可以设立一些相关的评比栏,当学生拥有进步的时候,就为其加分。学生在得到表扬和加分时,是特别开心快乐的,他们不仅获得了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誉,甚至可能会收获到物质上的奖励,如此一来学生的劳动热情有了极大地提高,同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常抓不懈,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1、人人参加班级劳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意识一点:今日的天堂,到了明天或许就成了难遮风雨的地方。其实平日在学校里,只要是不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都可以让孩子进行劳动。例如:课下擦黑板、整理图书角、扫地、拖地、倒垃圾或者是开关窗户等等。老师的指导工作做到位后,孩子们就能够基本掌握这些劳动方法。孩子们每天都参与到这些劳动活动中,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劳动意识以及劳动能力,从而教室的卫生也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减轻了学生家长们的负担。
2、劳动分工明确
      班级的劳动工作分工要明确,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人来负责,开学时,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项喜欢的或是拿手的劳动岗位,岗位分工完毕以后,老师将其做成表格张贴在教室里。

由班长以及劳动委员每天督促并且检查每个岗位的劳动工作是否完成,完成得好不好,老师对总体劳动工作进行监督或协助、指导学生。一开始可能很容易出现学生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劳动工作就去玩,脱离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和老师的督促,慢慢转变了想法,每天都会在工作完成后再离开去玩。甚至有的学生完成了自己的劳动工作,还会去帮助其他同学。劳动岗位每个新学期都要进行更换,让学生能体验每一个劳动工作,从而使他们的劳动技巧得到提升,同时也便于老师进行督查。
三、因势利导,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1、学会清洁个人卫生
      当老师在教导学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的时候,有一些学生感到不理解甚至觉得麻烦,这个时候就需要老手耐心的对其进行教导和说服,让学生学会遵守纪律。当一些学生出现洗手不认真的情况时,老师就需要对其尽心示范,让学生模仿。此外,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擦鼻涕,老师要及时地进行指导和纠正,剪指甲同样也是如此,而且这是最有效的预防疾病的重要方法。
2、整齐摆放个人物品
      教室里都会为学生配置储物柜和书桌,这都是学生存放物品的地方。但如果老师没有严格要求学生的话,大多数的学生会把自己的物品随意摆放,导致书桌或储物柜看起来十分的杂乱。老师应要求学生,从小学会将自己的物品进行整理和摆放,生活以及学习用品的摆放要有秩序,将自己不常用的用品整齐地摆放在储物柜中。老师每天对学生物品摆放情况进行巡视,及时作出纠正。
3、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
      动手操作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每天的学习、生活中都会进行动手操作。老师除了在课堂上提供机会给学生练习以外,在课下时间内,也要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练习,如让学生包书皮、粘卷纸等。尽管老师在示范时已经讲得很仔细、很详细,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也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对那些动手能力不够的学生进行指导,必要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四、增强学生体验,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
1、在种植过程中懂得要爱惜粮食
      利用好学校红领巾实验基地为每个班级提供的种植园地,让学生进行种植。老师每天带着学生进行浇水、除杂草等劳动,在果实成熟后,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收获的不容易,同时能够懂得食物的来之不易,这类实践教育比口头说教的效果好百倍。还可以按照季节的变化在家体验养蚕和种豆苗等,定期带回学校也同学分享交流过程性的变化,再次提升劳动的意义。
2、生活中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要以身作则,爱护公共环境以及物品,做好一名公众应做的,为学生做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3、在家庭生活中巩固教育成果
      学生的劳动训练不光要在学校中进行,在家庭生活中同时进行,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家校共育,实现目标。
结束语:
      良好的劳动习惯、时间能力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家校、社会的共同联合,一定能够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劳动!
参考文献:
[1]任丽丽.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劳动习惯[J].现代教学,2009(04).
[3]蔡如军,车松玲.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与优化[J].中国德育,2019(22):7-10.
[4]孙荧荧.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探究[J].教育观察,2020,9(07):88-89+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