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
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 邮编:810000
摘要:时代的变迁促使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念发生变化,在新时期教学中,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基于此,本文对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以及原因以及核心素养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改革创新;核心素养;初中历史
1 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以及原因
部分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过于局限于教材本身,教学方式多采用语言教学的形式,且并未及时进行知识拓展,同时一些教师不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导致先进的教学设备无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内容有限。同时,在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历史图片以及历史地图,这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但是学生对历 史地图的使用方法不清楚,教师的指导方式不恰当,导致学生认为历史地图知识单纯的为了占据篇幅,学生的历史素养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较之于其他学科而言,历史的学习应该更加侧重于考据论证,但是学生历史观念受到网络等其他方式的干扰,并且学生自身的信息识别能力较弱,导致学生的历史观念不正确,错误地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正确的。此外,长时间的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得不到提升 ,历史从来都是需要不断深入地解析问题,而不是单纯地把结论直接了当地摆出来。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问题意识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2 核心素养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
2.1 借助相关史料,培养提高历史辩证思维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史料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借助相关的史料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同时,结合相应的历史知识,教师还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或者可以适当进行历史知识拓展,通过相关问题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同时培养叙述历史和历史认知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述《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可以结合相关 的史料进行讲解,并且从背景时间、地点、经过、结果、意义等概念进行讲解。比如教师可以先行讲解基础知识,从社会角度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就是“破旧立新”,即破除陈规陋习,引入新风尚,打破禁锢人思想的枷锁,也就是传统儒家思想;从文化角度分析,目的是废除古文,提倡白话文,以《新青年》的创办为开端,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及胡适第一篇白话诗集《尝试集》而宣告成功;从历史影响看,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与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与必要的史料进行结合,通过课堂问答的方式,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设问,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进而启发学生探究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的目标。
2.2 问题创设情境,实现理解能力培养
“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问题引领下,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达成目标的学习环境,它对于历史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互动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那些难以让学生理解又不易讲清的知识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层层深入,打开学生的思维,合作探究,分析理解,得出结论,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理解能力培养。
如在学习《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对于西安事变的发生背景、结果、意义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步步递进,层层深 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敢于‘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日本侵华步步紧逼,国难当头,蒋介石为什么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十年内战,蒋介石杀害了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现在扣押了蒋介石,该不该杀?”“当时逼蒋抗日是否能实现,为什么?”这样一步步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深入思考,在给出问题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必要的相关材料,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创造性地发现问题,通过质疑释疑,进一步加深了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2.3 结合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发现一些学生的历史观念不正确,甚至一些学生以反教材为荣,这种错误的历史观念,是导致目前历史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此 外,还有一些学生知晓历史的重要性,也想学习历史,但对于如何正确的使用史料却感到乏力。对此,教师可以先根据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随后教授学生正确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例如,教师在讲述《秦统一中国》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讲述秦统一中国的一些历史事件,比如成嬌之乱、嫪毐之乱,教师还可以结合《战国策》里的“燕太子丹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少时与丹欢。”从这里可以知晓燕太子和秦王政少年相识,且是朋友。教师还可以结合《后汉书》中的记载,向学生讲述秦始皇帝陵的景象:宫 观百官,奇器珍怪,悉藏满之;以白银为江河,以黄金为孚燕。教师通过借助相关的史料记载,向学生讲述秦统一中国的历程,以及向学生讲述一个统一的国家,对后世万民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对秦国二世而亡的原因进行讲述,向学生进行讲解,战国用法家治国,民众只讲耕与战这是战时需要,但是如果在一统之后还在追逐于此,则必然二世而亡。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儒家与法家之间的关系,借助汉宣帝的名言:治天下,当以霸王道杂之。讲究外儒内法,通过借助史料使学生知晓历史的真伪,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要想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首先就需要适当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结合相应的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观念,从相关的事件中搜寻相应规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最后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引入更多历史知识,为学生深入探究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艳.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6):113-114.
[2]白伟健.核心素养下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历史策论课为例[J].吉林教育,2021(12):57-58.